在上海虹桥仙霞路长征医院的隔壁,一座四层的小楼被绿树浓阴遮挡,环境相当幽静。这座小楼就是由社会资本投资的沪上首家高端医院——已经成立7年有余的上海和睦家医院的所在地。在这家最先以妇产科闻名的医院里,诞生过3000多名婴儿。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科综合性医院。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批准设立第一批社会办医疗机构以来,民营医院已走过20多个春秋,为缓解医疗资源不足作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业界称为“58号文”),其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58号文”的出台,让一些社会资本感到颇为振奋。
“58号文”出台已近一年,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呈现怎样的态势?医疗服务行业中的哪些领域更受社会资本青睐?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
高端医疗市场“三分天下”
据介绍,上海目前的高端医疗市场主要由三类机构“分食”:一是以复旦大学(微博)附属华山医院特需病房、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为代表的公立医院特需病房;二是以和睦家、广慈医院、华顺医院等为代表的中外合资、合作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三是以上海道培医院、爱尔眼科(36.750,-0.25,-0.68%)医院等为代表的民营专科医疗机构。
近日,记者走访了成立时间较长的和睦家医院,试图对高端医院的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探讨。
走进和睦家医院一楼的候诊大厅,只见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放着几排沙发,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正在用英语和一位外国病人沟通。一楼的药房里,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医生正在给病人拿药。在一块标明所有医生国籍、姓名的墙板上,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各国医生的照片,其中中国籍的医生大多为海归或有海外工作经历。
王长华是首批加盟和睦家的医生之一。在美国取得执业资格并工作数年之后,她于2004年回到故乡上海。如今她是上海和睦家医院内科的一名医生。每天除了看病外,她的另一项工作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同病人交流。“每天至少要写6-7封邮件,跟病人交流用药后的效果以及身体情况。这么多年来,跟很多病人都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化着精致淡妆的王长华告诉记者。
王长华一天的工作量是接待20名左右的患者,远小于沪上三甲医院的专家每天动辄40-50名病人的门诊接待量。
记者看到,一名病人在经过问诊后,王长华为其开好化验单,随即一名护士在房间里帮病人抽血,然后送去化验,“一般一个小时后,化验结果就可以出来,护士会将化验结果送进来。”王长华表示。
和睦家的服务胜在细致入微。比如孕妇入院之后,有产科医生、助产士、新生儿医生等共计5名医护人员为一名孕妇提供服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