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锐)今年75岁的雷承声是平桥区平桥办事处新建社区的居民,吃过早饭,他就径直地来到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因为中心活动室有他喜爱的电子琴,还有一帮老年朋友们等着听他弹琴呢。这是记者7月2日在平桥区采访社区居家养老事业时见到的情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占地40亩,设有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娱乐设施。为更好地服务一些患病的老人,中心还聘请了两个护理员上门为他们服务。雷承声告诉记者:“社区的老同志很多,我经常来这里教大家弹琴,我自己也弹琴,娱乐了大家我自己也快乐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和促进和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截至发稿时,全市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分别达到471.8万人、132.6万人、39.4万人、29.8万人、23.7万人,各项基金征缴突破22亿元。特别是新农保试点工作,全市已参加新农保42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83.6万人,当年发放养老金3.8亿元。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规模。另外,近五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近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3万人,登记失业率在3.5%以下,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记者在市民政局了解到,自去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的大病救助试点工作后,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就医难已经基本成为历史。市民政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的大病住院医疗救助是分类别、分层次、分比例和不限病种的救助,并增设特殊病种大额门诊救助,从而使困难群众大病门诊治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自去年至今,全市已累计救助因病致困群众54767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9713.9万元。同时,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80元、110元分别提高到320元、125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80元和1500元。如今,全市已累计发放资金4.32亿元。姜红是浉河区五星办事处大拱桥社区的居民,今年她被查出不幸患上了脑瘤,手术费用需8万多元,这对于家庭贫困的她犹如天文数字,她一度准备放弃治疗。在了解了我市有大病救助制度后,她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出了申请,并很快获得了批准,得到了救助。(来源:信阳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