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医保是朝阳产业,医疗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别,预计未来十年有望达1.8万亿元。商业医保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证监会大力倡导商业
健康保险的发展,未来大病
医疗保险迎来爆发式增长。商业医保行业已大致成型,产业模式有待创新,由于被
医疗险拖累,专业
健康险公司绝大部分一直亏损,但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行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过去几十年,中国医保覆盖率上升,保障水平加大,卫生支出高速增长,部分地区医保收支难平。而中国医保赔付收支分开,医保机构要实现控费孤掌难鸣,且医疗机构话语权强,约束医生的行为并不简单。参考海外经验,经办、健康险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出台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多介入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付费地位,建立与医疗机构的联系,提高话语权以指定手段监督医生行为。医疗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也滋生中国的PBMs,一场由支付端主导的变革有望展开。
随着政府对大病医疗保险建设的推进,大病医疗保险的保费出险爆发式增长,2015年上半年大病医疗保险保费约172亿元,已超过2014年全年的156亿元。在大病医疗保险领域,
中国人寿和人保集团基本瓜分了整个市场,中国人寿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人保集团紧随其后2014年全年市场份额为42%,2015年上半年提升至45%。大病保险的开展,一方面为保险公贡献了直接保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数据,为进一步提供商业保险及医疗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提供基础。
目前商业医疗、健康保险仍以“微利经营”为原则,扩大市场才能获得更多绝对收益。这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营销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窗口机遇的同时带来了盈利模式的挑战。这对于产品设计能力强、营销渠道广、精算专业队伍强的大型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是一次进阶的机会。
未来中国医保可能从全民基本医保走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保为辅”的德国模式,商业健康险将迎来爆发性增长。由于大病保险被政府定性为保本微利,未来健康保险公司介入的动力在于借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政府支持二次开发“健康管理产业链”,从健康管理的大蛋糕分利。
过去几十年,中国医保覆盖率上升,保障水平加大,但由于被医疗险拖累,中国保险公司的健康险盈利性较差。商业医保产业链前端为药品、医疗设备的生产企业以及销售商。中端为保险中介机构,代理银行。而后端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商业医疗保险提供者,医疗服务提供者,保险公估人,政府,律师等。商业模式主要有管理式医疗、结合式医疗、第三方管理、医保合作等模式。未来,保险公司对医保体系的参与程度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