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保险行业并不太平。一方面,从各上市险企公布的2016年年报看,净利润普遍下滑或收窄;另一方面,“保险姓保”的行业调整也在影响着险企的业务方向。
保险企业在寻求新的契机。
处境尴尬
从数据上看,商业
健康险理赔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占比,最能够反映商业医疗保险的地位。长期以来,美国商业健康险支付医疗费用在35%以上,德国大约为10%,而我国商业
医疗险赔付一直没有超过1.5%。
究其原因,是保险企业发展医疗保险的动力不足。国内医疗卫生体系复杂,医疗机构的改革进展缓慢,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险领域难以定位;医疗保险风险管理难度大,费用风险、逆选择风险、理赔风险、政策风险等等都不为保险公司掌控。这种环境下,保险企业发展医疗保险一直缺少动力,难以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这造成的市场表现就是,医疗保险业务规模不大,但价格竞争激烈;业务结构不均衡,企业补充医疗险领域过于集中;医院处于垄断地位,保险效率优势难以发挥;诊疗环节问题多,业务理赔风险突出。
种种问题始终困扰医疗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业务推广方面也难有突破。
形势在近期有所好转。保额高达数百万的“中高端医疗险”,医院保险诊疗紧密结合的“种牙险”,面向特定患者的“糖尿病险”“心脏病保险”,以及母婴保险、美容保险、海外医疗险等接踵而来,这些“互联网+医疗保险”产品推出之后,传播迅速,其良好的投保体验也颇受市场好评。这让我们我们看到,“互联网+医疗保险”或许能破解之前医疗保险发展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