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办”还是“商办”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是否真正允许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是否走社会化、市场化之路,非常关键。”朱俊生说。
保险界的担心并非多余。一些人认为,商业保险的利润动机将影响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一次基层调研中,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官员对朱俊生说,“我们能做好的事情,凭什么要让商业保险参与?”
在朱俊生看来,这代表了一些政府官员普遍的心态。目前,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地方,基本医疗保障“封顶线”以上的补充医疗保险,即由政府自己运作。
保险界学者普遍认为,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具有品牌、专业服务、成本和风险控制、网络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洛阳,据该市社保局测算,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如政府成立经办机构需要40多人,而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服务后,该局现在只用7个人进行监督管理,极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行政和监管效能。
朱俊生曾专门到河南新乡调研。“在将新农合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之前,当地医保中心自己算了一笔细账,结果显示,由医保中心自己做,成本太高,而交给保险公司,即便给予一定补贴,仍然合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郑伟博士表示,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实际上需要辨析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医改一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商业保险这一不可或缺的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应该各有其边界,即便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具体角色也还有“替代市场的政府”和“监管市场的政府”之分。学者们的期望自然是后者。
一方面,建立一个医疗保障体系,成本高昂,政府大包大揽在事实上并不可行,另一方面,纯粹的政府包办通常导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郑伟说,实践上,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养老保险启动,当时就是因为顾虑商业保险的利润动机,为了所谓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搞了纯粹政府办的“农保试验”,结果近20年过去,实践证明并不成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日前启动了“医改背景下的健康险发展”专项研究课题,郑伟是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
医疗保障管理,政府的选择无非有二:一是自己来做,一是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朱俊生认为,在推行摸索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秉承“谁有效率谁来做”的原则,让下属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同台竞争,择优而行。
围绕这一话题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定位商业保险参与医改的角色。
其他形式的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医改方案中定位为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补充”。既然只是简单、有限的补充,保险业界人士认为,这将使得商业保险在参与过程中极为被动。一方面社保机构采取大一统的方式,统管整个社保资源,如果社保机构不能有效提供相应的数据、管理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风险就会很大;另一方面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风险控制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医疗机构不能积极配合,赔付风险极大。
商业保险能否真正融入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与相关利益主体形成良好配合,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果没有商业健康保险,这个医疗体系将是不稳定的。”郑伟认为,其他形式的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应该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即虽然比重不大,但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