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健康险市场份额综合分析
2010年1-10月,保监会数据显示,全国总保费收入12383亿,同比增长32.28%。目前,监管部门的保费数据口径主要分为财险、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四大类别。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26亿,同比增长32.67%;寿险8344亿元,同比增长33.49%;健康险保费收入574.5亿元,同比增长20.55%;意外险保费收入238.4亿元,同比增长17.9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来占比就很低的健康险、意外险的增速均落后于整体保费的增速,保费占比还在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占总保费比重看,2010年1-10月,全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4.64%,比去年同期的5.09%下降了0.45个百分点。
在各地区的占比,则从宁波2.58%到宁夏的8.19%不等。第一名,宁夏,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8.19%,比去年同期的9.59%,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名,新疆,占比7.42%,相比于去年同期的7.70%,占比下降0.28个百分点。第三名,云南,占比6.95%,亦低于去年同期的7.25%。另外位列前十名的依次是北京、福建、青岛、上海、山东、天津、辽宁,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降。
从增速看,健康险同比发展最快的地区是辽宁,2010年1-10月,实现保费收入197901.58万元,同比增长37.42%。其次是青海,保费收入9847.31万元,同比增长34.32%。之后,位列前十的是安徽的32.80%,湖南的32.53%,江西的30.88%,河南的29.08%,广西的29.04%,广东的27.99%,云南的26.03%,河北的25.66%。
相比于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也有地区增速仅为个位数。2010年10月份数据显示,青岛前十个月的健康险保费收入791738.27万元,同比仅增长9.51%。陕西健康险累计保费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02%。浙江同比增长8.42%。大连同比增长8.14%、内蒙古同比增长6.06%、宁波同比增长5.02%。除此之外,深圳、黑龙江、新疆、海南、福建、重庆、西藏、上海、贵州等省市的健康险增速亦小于全国水平。
二、新医改时代健康险的作用分析
在中国新医改方案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保体系建设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商业健康保险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实施国家医改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商业健康保险的角色和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平衡把握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并且妥善协调相关部门的利益冲突。
2009年4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肯定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为商业保险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空间。之后中国保监会推出《关于保险业深入贯彻医改精神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0年,新医改“破冰”开局之年,在社会医疗保障不断推进之时,保险业界也在积极研究、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如何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协调发展、能否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有更大作为。
在目前外部改革与医疗体系不规范的情况下,商业健康保险要跟进并融入医改建设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拥有健康保险业务的寿险公司参与医改能力不容乐观。在2010-2011年北京市医改实施方案中对保险提出四个需求:首先是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二是参与医改经办管理;三是参与医疗责任保险;四是其他的方面。希望在医改初期,健康保险能尽早介入,但保险公司却拿不出整体有说服力的方案。
北京保监局在对“商业健康保险如何为医改服务”的调研中也了解到,一是因为政府进一步支持健康保险发展政策措施没有出台,而保险公司内部对于健康保险发展也没有支持的动力。商业保险公司尽管一直在做健康保险,但大多像寄居蟹附在社保上面,仅仅盯着补充医疗保险,没有认真地研究如何更好地拓展险种,因此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推进后,健康保险与之差距拉大,现在去融合,很难进入。
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融合不是你进我退,而是形成合力。为尽快跟进社保服务,北京市保监局着手建立一个健康险信息平台,希望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客户通过一张卡就可以得到多种服务和方便的理赔结算,就像现在的社保卡。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并非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提升,而是受到医疗系统、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商业健康保险能否在医改中发挥作用及在未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争取更高的地位,也受到政策环境影响,而在政策处于模糊及渐变的状态下,取决于保险业配合医改发展战略的作为和贡献。
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障协调发展,首先要界定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的定位与角色,它应该成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包括三个方面:补充保障的主要提供者,基本保障的主要竞争者,医疗保险机构与卫生服务提供者关系中的探索者。”
当前社保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造成买得起商业保险的人群其实自身已经具备了社会保障,因而已经没有购买商业健康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没有社会保障的人群则买不起商业健康保险。如比两难处境直接导致了商业健康险在推进过程中的异常艰难。
商业健康发展慢,首先是它没能对社会体现出可以发挥的独特价值。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次要的、不重要的作用。健康险险种的性价比低,自然也没法对保险企业提出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从而得到更多支持。而我国医疗体系中医院、医生、门诊、用药绑在一起这一中国特色,又使健康险经营风险难以控制。
商业健康险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比如在社保目录外提供足够的风险保障;降低整个群体的风险,在风险管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在谈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时,很少把医疗保障放在一起综合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但从如何提升商业健康险独有价值的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新机会,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可以与养老、健康管理等产业进行大整合。
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不仅从险种发展、还应从保险行业的角度、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综合考虑,必须要强化与其他行业、部门进行协作互动,例如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等。另外,鉴于保险资金的特殊性,保险投资渠道和投资方法应该与保险产品相适应,而这又涉及到保险监管、土地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保险业要通过强化互动及不断地实践突破得到政府部门的信任支持。
三、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前景及发展分析
健康险在保险业被称为“第三代保险”(第一代是产险、第二代是寿险)。在美国,健康险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逾1/3,有着“朝阳保险”的美誉。在我国,由于医疗、养老的现状与政策,保险公司都很谨慎进入健康险市场,故而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屈指可数。
根据数据显示,健康保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保险产品体系中的生力军。反观我国,2009年我国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约574万,仅占当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113.7万元的5.15%,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竟达6倍。如果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意味着健康保险在中国存在着年总值高达3000亿的巨大市场规模,其潜力和前景不可估量。
早在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就曾连续两次对商业健康险做出重要批示,希望结合社会医保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2005年前后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也相继开业。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入改革,商业医疗保险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日前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开展商业医疗保险为深化医改服务的调研,可以说是保险医学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医疗与保险接合的新契机。
中国健康险目前纵然举步维艰,但市场潜力巨大,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机构进行的保险需求调查,健康险都是排在第一位;其次,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健康保险公司取得了成功,在西方发达国家,从综合性保险集团转型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阻碍健康险在中国快速成长的最大障碍是保险医学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保险与医疗横向合作不充分,保险医师及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评审、晋升机制缺位,健康保险知识落伍等方面。
另外,在这个领域里,目前我国还处于“参照国外标准”阶段,很多方面尚属空白,保险业在核保核赔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少都是国外的。其中一些引进的技术由于不适应中国国情,难免水土不服,未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应有的经营效益,使我国的健康保险发展长期滞后。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重视和加强我国保险医学的建设和研究。
受国内医疗资源匮乏、相对垄断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健康险公司面对国营医疗卫生机构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也是阻碍医保合作从而导致健康险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相对于供不应求的大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显得更加活跃主动,成为健康保险突破医疗资源瓶颈的排头兵。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日益高涨和国家医改政策不断深入,健康保险无疑是未来保险行业最亮的利润增长点。一方面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制度的缺失,中国健康保险六年来一直踌躇不前。最具有市场意识和感觉的民营医疗机构,率先向保险业伸出橄榄枝,给中国健康保险破冰之旅带来缕缕曙光。另一方面,外资保险诸强早已虎视眈眈,全球保险资金酝酿进军中国健康及健康意外险市场。
健康险市场潜力巨大。医改背景下,中国的健康险商机让国际健康险巨头纷至沓来。2010年8月,平安健康险公司就引进了南非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作为战略投资者,而英国最大的健康险和保健提供商保柏公司(BUPA)和美国最大的健康险供应商WellPoint也正在中国寻找联姻对象。数据显示,2010年1-7月,国内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保费收入为65.39亿,仅占国内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0.98%。
虽然健康险是第三代保险,但受制于国内的养老、医疗现状及制度,目前该险种在国内发展空间有限,还属起步阶段。目前健康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盈利模式。一方面,健康险产品赔付率较高,导致其保险费远远高于其他保险。因为健康险的保障项目通常具有综合性,既有医疗费用和因病导致的收入减少,又有因病致残或死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给客户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与医院加强各方面的配合,但国内保险公司无法参股国有大医院,与医院、医生之间既没有资本控制上的从属关系,也缺乏直接紧密的经济联系,不能有效地监控医疗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保险公司难以管控医疗风险。
另外,健康保险涉及许多医学上的技术问题,测定风险和保险费比较复杂,加之医疗器械和药品更新、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等,使得健康险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在欧洲、美国,由于医疗模式不同,保险公司可以参股或控股医院、诊所(国外诊所多、医院体量很多也不如国内)、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等,这样,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就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管控医疗风险。在美国,人们买保险并不仅仅是为拿养老金,还为了得到健康险的护理保障,护理险占美国健康险市场30%的份额。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健康险公司每年都有专门的健康医生上门服务,包括家庭保健医生、定期免费体检、专家函诊、会诊及随访、送医送药上门、诊疗方案咨询等。由于健康险涉及第三方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商业健康保险运作一般都是以“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在为客户提供保障的同时,根据客户的健康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维护、促进和改善、降低发病率,提供就医方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