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用沉重严肃的语调跟先生说,“我们有个诗人……”话没说完,他马上接“又要捐款?”是啊,又要捐款。半年中,据我所知的文人捐款已发起三次,还有一些小范围内的捐助,是我这个文艺外围分子没有接触到的。为什么文人圈子的捐款,其需求度和密度要比其他群体高?
首先明确,“是否应该捐助”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到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A作为对比样本,他们有庞大的员工人数和发达的内部网络交流平台,在数据的获取方面相对容易,作为补充,我还访谈了几位该企业员工。
从传播学的层面来看,“文人求助”需求显得频密,跟发达的互联网社交工具有关。“文人”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社会角色,他们往往通过社交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许多人同时身在几个不同的网络群组,在发布同样的(求助)信息的时候,会造成多重叠加的效果,让同一信息变得频密。
大部分“文人”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来源不稳定。单靠微薄的稿费收入支撑不了他们的生活,一旦遭遇疾病伤痛等,他们的抵抗能力可想而知。
来看作为对比样本的A企业。首先,该企业员工有着领先行业的稳定工资收入;第二,
社保全覆盖,公司还给员工购买高额商业保险;第三,
重大疾病或意外,公司层面会启动自上而下的捐助,同事之间也会自发组织,因为庞大的人员基数,便利的内部网络交流平台,捐助可以快速传播响应,快速交钱转账,种种合力运作之下,捐助需求就在企业内部得以解决而无需放大至社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