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方面,健康险似乎已由当初的“香饽饽”沦为“鸡肋”,但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社会老龄化则被广泛认为是健康险的机会。而且,在中资健康险不景气的同时,外资健康险公司却欲在华分一杯羹。
健康险期待盈利突破
以规模而言,健康险是各险种中的“小弟”。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共计573.98亿元,占原保费收入总额的5.15%和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95%。而在今年1~4月,健康险保费收入236.07亿元,占原保费收入总额的4.17%和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47%。
在保费收入占比较低的同时,健康险的赔付支出占比也相对较高。2010年1~4月,健康险赔付支出为81.20亿元,在人身险479.89亿元的赔付支出中占比16.92%。
保费收入低、赔付支出高,这就是健康险盈利方面最明显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国内健康险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缺乏专营政策。某公司健康险相关负责人指出,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可以经营健康险业务,而在其他国家,通常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才能销售健康险产品。目前,中国健康险由寿险、财险和专业健康险公司共同经营。业内人士称,很多经营健康险的寿险公司采取低费率竞争策略,用其他险种的利润补贴健康险,导致健康险业务无法真实反映成本,这一现状制约了健康险盈利的实现。
专业健康险“损兵折将”
对于专业健康险公司而言,形势则更为严峻。
2010年3月,中融人寿保险公司成立,这意味着2004年获批筹建的首批也是唯一一批专业健康险公司只剩下了4家。
中融人寿的前身是正华保险,2004年获保监会批复设立,后更名为长青健康险,但之后迟迟未有开业,而一朝开业竟转身为一家人寿保险公司。这一选择或许说明,相对健康险的难以耕耘,寿险市场的迅速壮大显然更具魅力。
另一家健康险公司瑞福德则遭受了易主、重组和更名的命运。2009年,瑞福德健康险被监管机构指出存在提供虚假报告和报表、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公司章程、未经批准擅自任命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违反规定运用资金、违反规定异地展业等违法违规行为,之后被安邦财险接手重组,更名为和谐健康险。根据保监会数据,从2006年成立到2009年,其年保费分别为0.53亿元、0.16亿元、2.42亿元和0.27亿元,保费总收入不超过4亿元。
事实上,专业健康险的前景曾被寄予厚望。2002年底,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正式文件形式鼓励保险公司推进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2004年中国保监会批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阳光健康(后更名为瑞福德健康)、正华健康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筹建,2005年4月8日,人保健康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