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保水平,让老百姓有钱看病、看得起病,是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多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追求目标。
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到有基本医疗保险,又从参加的四个险种,简便到“一卡通”,而且住院报销也不再必须到参保地报销了。随着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千多万成都人“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梦想,成为现实。
这一保障机制,不仅仅是在四川省,在整个中国,也是走在前列的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镇居民蒋芬芳,十年来深刻体验了成都医保的三大变化。2001年以前,她家五口人中,只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丈夫张为民有劳保医疗,她和公公、婆婆,以及儿女均没有医疗保障;2009年以前,她家分别参加了4种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着4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待遇;如今,家里五口人持的都是“成都市医疗保险卡”,在成都市范围内,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可以刷卡住院看病买药了。
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到有基本医疗保险,又从参加的四个险种,简便到“一卡通”,而且住院报销也不再必须到参保地报销了。蒋芬芳家庭的医保经历,是成都市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的一个缩影。
制度缺失与碎片化,制约基本医疗保险的一体化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按照城乡、户籍、职业进行设计实施的。从不少地方的实践来看,即使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公费医疗制度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存运行。此外,部分地方还出台了面向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的多元医保制度,从而导致人们被拘囿于各种特定的制度之内。
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大多是区县统筹,在风险分摊范围非常小的情况下,医疗保险制度的过度分割和碎片化,阻碍了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削弱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造成了制度之间受益群体权益的不公平,并固化了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