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范围看,农机互助保险并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渔业互助保险、果树互助保险等一大批险种已经成为所在领域的主力军,部分险种甚至已经牢牢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这一模式与目前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占绝对主力的商业保险模式的地位之争,也成了《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业内争论的焦点。
据了解,《农业保险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限定为保险公司,对于“互助合作保险”只字未提,对于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保险组织,规定有2年的“观察期”,符合条件的才可继续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应该定位于政策性还是商业性?农业保险应该由商业保险公司主导,还是互助保险等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这一问题上,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农林部首席专家郭永利认为,互助合作保险和农民才是“门当户对”的,通过互助共济的办法,做到互保、互监、互检,达到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而商业保险公司则可以承接再保险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告诉记者,农业保险的设立是国家支持“三农”和农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一定要体现其政策性,应该让农业保险适应农业本身的特点,而不是让农业来适应商业性的保险体系。政府对于互助合作保险应该给予扶持,使其逐步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
不过,保险行业人士普遍对此持有怀疑态度。人保财险陕西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互助保险是较为原始的保险形式,不仅“低保费、低保障”的模式在现有条件下过于理想化,而且保险产品开发,定损理赔,核算等工作也非常专业。此外,相比协会等非盈利社会团体模式主导的,公司制经营更为关系清晰便于监管,因此“只能由保险公司来做”。
中国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柏不久前也撰文指出,从国外的情况看,农业保险有四种不同模式,一是政府主办的国有化模式,二是政府扶持的商业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国有化—商业化混合模式,四是政府支持下的互助合作保险模式。中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和原则应是“国家支持引导、农民自愿投保、公司自主经营、政府严加监管”。
对此,农业保险专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应该早日出台,保险公司才能有长期的打算。合作保险、相互保险有其优点,但不能因此否定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