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深入,党和政府造福百姓的惠民政策、措施不断刷新,改变着你我他的生活。政策好,更要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在基层实施情况如何,有什么实际障碍与困难,如何才能最大程度让百姓得实惠?本报今日起推出专栏报道“惠民政策看落实”,旨在客观反映现状,探求破解之道。
回放:居民健康卡
去年8月15日,被卫生部列为医改重要举措的居民健康卡大型医疗机构全国首发式,在武汉同济医院举行,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看病一卡通“银医合作”模式。
居民健康卡将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信息,可用于基础健康信息存储、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费用结算和金融服务等,有利于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协同,方便群众就医。
据悉,我省计划3年内实现居民健康卡全省通用,各家医院原有的就诊卡将被取代。未来还将实现全国通用。
探访:普及尚待时日
健康卡使用得怎样了?6日起,记者连续在同济医院蹲守采访。
采访首日,一位张姓大姐说:“健康卡?知道,报纸上看到过宣传报道。不过,中老年人和外省人哪懂这些,以前用惯了病历,好不容易习惯了就诊卡又换什么健康卡,还要密码,哪里弄得清楚。”
记者体验办卡。在门诊大厅醒目的健康卡自助办卡机前,将二代身份证放到插口前识别,对面部拍照,联网核实身份,设置新卡密码,不一会儿,发卡口吐出一张绿色“居民健康卡”,全程3分钟。在紧邻的充值机向卡内预存现金,再通过自助挂号机预约挂号,非常顺畅,没有排队。门诊住院楼上楼下,还安置了自助办卡、挂号、充值及查询机等各类终端设备。
中国银行在门诊大厅设有居民健康卡专柜,记者咨询这里的职员。他们表示,办卡免费,还有服务人员指导。该卡可预约挂到今明后三天号源,是同济所有预约挂号方式中时间最长的。卡片带有银联标识,可与一般银行卡同样使用。个人所有的同济医疗记录,病人可随时查阅,实名制的健康卡是今后看病大趋势。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魏翔说,健康卡上患者的既往病历、用药等一目了然,避免漏诊、误诊。开了处方单、检查单后,系统会自动预扣费,患者可马上做检查和拿药,“反复排队的情况少多了,医患沟通比以前好,看病效率也提高了。”
几天来,记者采访了20位患者。他们大多知道健康卡,但只有5位病人选择办卡。
据同济医院介绍,4个月来,持健康卡门诊看病比例为5%,发卡近5万张。而只比健康卡早发2个月的同济就诊卡,已发出近200万张。该负责人分析,就诊卡发行在先,肯定有分流影响,但健康卡确实还没有在就诊人群中普及。
当阳市在去年12月底率先试点区域发行1万张居民健康卡,可支持当阳本地5家医院通用,也可在武汉同济使用。但目前还没有人持卡到武汉同济使用。从省卫生厅获悉,目前还有武汉、咸宁、宜昌、黄冈、潜江等地多家医院表达了健康卡应用意愿。
观点:配套措施还没跟上
采访中,市民普遍反映:目前健康卡与医院就诊卡功能类似,又只有同济一家可用,如果在更多医院间可以通用,不用每到一家医院办一张;同时,真的实现存储一生的医疗档案记录,方便随时随地查阅,会很乐意去尝试新卡。
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观望健康卡在同济试点的应用情况,并抓紧制定健康卡应用时间表。
有的医院负责人分析,居民健康卡面临几大问题:一是怎样统一卡的应用标准,既然是健康卡,它一定有别于其他的卡,不仅仅是一个检索,应该有诸如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计划免疫、个人体检等大量信息载入;二是要有强大的数据平台支持应用;三是一家医院试点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多一些医院的加入,市民用卡看病更加方便。
建议:尽快实现互联互通
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胡国善介绍,目前各医院仍是信息孤岛,各自为政,造成一家医院一张卡。要打通各地各类医院的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卫生信息及卡管平台,“这项工作复杂且投入巨大,需要引起政府、医院更大重视,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姚岚认为,看病一卡通真正实现,不仅仅需要一张卡,背后还要有一个巨大的支撑体系,也就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议一卡通统筹设计,政府要用智慧和决心推动,尽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扩大试点范围,引导百姓办卡需求,让它成为伴随一生的居民“健康身份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