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安排旅行保险时,常有一些易犯错的“固有思维”,需要特别注意。
误区一:“旅游险种类这么多,为了周全起见,应该在出门前尽量多买一些。”
出门前买旅行险,包括航空险,其实有点像是“临时抱佛脚”。实际上,“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应是在平常就做好足额的人身意外险、医疗类保障安排。出游前再视个人保障、旅游目的地、时间长短等情况,添购适合的旅行意外险种,把保费花在刀口上。
误区二:“现在刷卡买机票大都有附赠航意险,额度也较高,就不用再买别的旅行险了。”
事实上,利用信用卡买机票或刷团费,额度虽然高(大多有50万~500万元人民币),但其保障毕竟有限,比如大多只保障固定航班线路,不包括加班班机,而且,航意险的保障时间又是“从上机舱门开始,到出机舱门结束”,对于整个旅行途中其他更多时间段内的意外风险,是无法保障的。再者,各家银行与保险公司关于信用卡附赠保险的规定各有不同,消费者应事先了解保障内容,再视不足之处,加保其他险种。
误区三:“只要是参加旅行团出游,旅行社就会帮游客投保,自己不必再买保险。”
一般旅游团确实会投保,但大多数都是投保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险保的不是游客而是旅行社。如果旅行团发生意外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事后判定责任为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过失或疏忽的,那么保险公司会代旅行社向相关人员进行经济赔偿和补偿。如果是自然因素、突发事故等状况对游客造成伤害,无法通过旅责险获得赔偿。因此游客还需要自行安排投保相关的旅行意外险。
误区四:“误为了少支出保费,旅行险期限等于旅行计划天数即可。”
没错,投保期限应与出行时间相匹配。但为了尽量控制风险,预防突发事故一般情况下,投保期限至少应大于计划出行期限1~2天。比如,计划出门5天者,最好能购买7天保障期限的旅行险,万一行程更改或延误、延长,尚能在保险保障期间内。
此外还应该注意:
春节出行安全注意事项解读:旅游险不全赔
2011年,日本大地震、埃及局势动荡、温州动车事故、泰国洪灾……2012年伊始的意大利游轮触礁,太多的天灾人祸和旅游业突发事件摆在游客的眼前,一份旅游险似乎已经是必不可少。而旅游保险到底该怎么保?不同的旅游险又能保障游客的何种权益?
航班延误险没有单独列出
近日,杭州市民张先生在北京出差,没想到航班延误白白在北京多呆了一天,花费了500元的住宿费。在回杭途中,张先生意外发现邻座乘客有400元的补偿,而自己却一分没有,一问才知道人家早早地投了份航班延误险。张先生向我们求助,“航班延误险是什么险?该如何投呢?”
记者由此致电了杭城各家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基本设有航班延误险,但是,航班延误险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包含在其他险种里。如人保财险将航空延误险囊括在旅游险内,并且有境外航班和境内航班之分,中国平安保险则把它放在交通意外险内。而且各家赔付标准差异较大,人保为每延误8小时赔付250元,平安为每延误4小时赔付400元。游客如想投这个险,还需咨询各家保险公司,选择不同的险种,这就为航班延误险的推广与公众对其的认知设置了障碍。
据了解,各大保险公司与旅游相关的险种很多,但主要分为旅游险和交通意外险。如人保财险的旅游险包括了境内自驾旅游保险、境内旅游保险、境外旅游保险;交通意外险则包括交通工具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平安保险的交通意外险则相对显得简洁明了,主要分为“交通意外身故/残疾险”和“航班延误险”,其中就航班延误险来说,一年投10元就能每次获赔400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