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将成为保险市场又一个有着诱人前景、巨大需求的“金矿”,似乎已无疑义。自2000年以来,不同机构在不同范围进行的几次调查都显示,在人们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意向中,医疗健康保险一直高居首位。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可以直接影响自己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医疗健康费用支出也更加在意,在寻求着更好的化解和减轻自己负担的办法,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自然成为一个重要途径。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所做的一份市场预测,仅目前阶段,城镇职工群体、非城镇居民群体及学生群体的健康保险市场空间就在1000亿元左右,今后的发展空间将更大。而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在2004年—2008年的5年间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74亿元至3009亿元。
但在现实市场上,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缺货;保险公司推出的许多健康险产品,或者因为门槛过高,或者因为保障范围过窄,无人喝彩。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不疾不徐,在业务收入方面似乎也无太高要求,是他们已然练就了面对巨大市场诱惑竟能岿然不动的本领么?记者通过与保险公司专业人士的进一步接触才发现,保险公司面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原来有着很多憧憬,也有太多无奈。面对种种困境,保险公司只有发出更加无奈的“一声叹息”。
保险公司专业人士表示,对于开发适合人们需求的更多的健康保险产品,“非不为也,实不敢也”。因为保障范围扩大、保险责任增加后,道德风险随之加大,而道德风险是影响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有关方面人士透露,某地一家医院在大多数医生投保了社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后,一向注意个人健康卫生的医生们,甚至包括医院院长,一半以上“不定期”地住进了医院。
人们不敢强求医生不得病、不住院,但难免这样“猜测”: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地住院,定与医疗保险有关联。有保险专业人士分析,体现在健康保险方面的道德风险花样繁多,防不胜防:带病投保、虚构保险事实、重复索赔、挂床住院、冒名就诊、内外勾结、联手诈骗等等,不一而足。健康保险道德风险大,风险控制难度更大,使得保险公司在涉足健康保险业务时顾虑重重。
非典疫情曾引发了许多地方健康医疗保险产品的购买热潮。可就在保险业内人士为人们保险意识增强欢呼,以为健康险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代时,情形却有了微妙的变化。非典疫情一过,如何尽快退保、分文不少地拿回已经掏出的钞票,又成为许多当初积极购买健康保险的人们一块心病。危险已过,掏钱买的保险等于打了水漂——在许多人眼中,保险就是要“实实在在地、立杆见影地得到回报”。国人的保险意识有待实质性提高,是健康险取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健康保险部总经理杨引根在分析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业务不力的原因时认为,从外部来讲,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比如税优政策不到位,有税优政策但各地落实情况不一,执行力度不一等;各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力度不够,只有保险公司一家有积极性难以推展开来;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界线不清,互相“打架”,产生出不公平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从内部来讲,保险公司是企业,而企业是要讲效益的。健康保险业务总的赔付率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加上成本支出,亏损在所难免。对于亏损的业务,保险公司经营者是不愿下大力气去做的。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风险大,并且难以控制。杨引根列出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保险公司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因此形成不了共同控制风险的局面,做不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道德风险的产生,出现“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现象。
其次,每年呈两位数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水平与保险公司多年不变的保险费率形成巨大落差,造成保险公司亏损经营。因为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价格等是几年前设计的,跟不上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甚至有大量的健康保险方面的附加险是4、5年前设计的,更容易造成费差损,形成更大的风险。
第三,在保险公司内部,健康保险不占主要地位,因此许多公司在产品开发、销售、经营、业务管理方面,在客户服务、核保核赔方面没有足够的思想、资金、人才上的支持,因此在风险管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力不能及”。比如逆选择很难控制,舍不得花大力气和大本钱去招人、购买设备。
第四,社会上一些了解保险知识的人或与医疗系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知道保险公司存在的漏洞,故意制造道德风险,钻保险的空子,比较难防范。
第五,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拉业务、上规模、促主险,有意将健康保险作为“敲门砖”,在理赔上做人情买卖,使得风险加大。
风险大但发展前景更大。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到,保险公司不会因为风险的存在就对健康保险市场这一“金矿”望而却步。众多保险专业人士都一致表示:健康险发展需要专业化经营。也只有专业化经营,才能使健康保险不仅能满足百姓的需求,也能满足保险公司的市场期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