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关,只身在外的游子们又到了归巢的季节,可是火车票还没到手,有人却站出来添堵了。有的抢票APP在订票界面上明文规定“如果不买保险,就不能享受‘优先出票’”。如此行径,我们是否可以将抢票APP的这种行为理解成,“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
当然,“涉事”的抢票APP不无理由:消费者在购票时有“购买与不购买保险”两种选项,自行选择。但是,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来谈,这种选项页面很不起眼,且保险是默认购买,若不十分细心,很容易买了保险仍浑然不觉。更“闹心”的是,如果不选择购买保险,将会面临“订单积压严重,出票艰难”的窘境。如此区别对待,捆绑强制销售保险的意图赤裸裸地暴露在每一位购票者的眼前。
春运抢票可谓分秒必争,购票者很可能忙中出错。退一万步讲,抢票APP哪怕可以不注重出票的效率,但也万万不应对忙乱中的购票者起牟利的心机。更何况,搭售保险本身就属于损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但从抢票APP的设计来看,以上的这些条条框框显然不是它们考虑的范畴,它们玩的就是强迫消费,玩的就是趁火打劫。
事实上,第三方抢票渠道搭售保险的现象由来已久,而且并不是孤例。为何它们能一直敢于冒着可能被惩罚的风险明知故犯呢?无非是巨大的利益诱惑。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笔者,一份20元的保险,渠道方(含购票APP以及其他中间商)大概可以赚到十七八块,剩下的才是保险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当野心大于良心的重量时,法律可以抛之脑后,购票者权益可以撇开,唯有自身的利益不可辜负。
20元的保费,对于单个个体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小数目。在紧张的订票环节中,大多数人不会为此而纠结。但要知道,巨大的订票量汇集起来,为抢票APP带来的利润不可小觑。
当事后维权暂时还无法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之时,唯一能够寄希望的,就是等待更为强硬并且能够有效执行的行业规范,该叫停的就得叫停,该约谈的要趁早约谈。毕竟,谁也不情愿在自己回家的路上遭遇一场“半路打劫”。
笔者也坚信,抢票APP如果不顺应市场发展形势与消费需求,依然故我,通过捆绑销售获利的手段终将失效。当购票者失去了对品牌的信任之后,捆绑销售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握住了商机,却捆住了自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