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其他 > 正文
企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有人说,人的生命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人生。如果再把人生分为上下半场,那么在上半场,人们通常按学历、职位、资历、金钱,比谁更高;但到了下半场,人们通常按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比谁更低。”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在第三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的开场白,他的结束语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在上半场风光一时,名利双收,却在下半场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

  “有人说,人的生命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人生。如果再把人生分为上下半场,那么在上半场,人们通常按学历、职位、资历、金钱,比谁更高;但到了下半场,人们通常按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比谁更低。”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在第三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的开场白,他的结束语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在上半场风光一时,名利双收,却在下半场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

  那么,如何取得人生下半场的胜利?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管理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事实上,这一理念目前在国内已经步入实践阶段,各种健康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为员工提供体检服务也日益普遍。而涉及其中的个人与企业,医药机构和保险公司,各自如何看待健康管理?参与这片新市场的程度有多深?都是值得探讨和检验的问题。

  个人:若非真正生病,很难有动力自律

  “健康中国2020第三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健康管理机构爱康国宾发布了《2012中国公务员健康绿皮书》和《2012中国企业员工健康绿皮书》健康报告。两份报告的数据显示: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在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一系列可能导致慢性病的指标上均普遍存在异常。其中,男性体检异常比例几乎高出女性一倍。

  应酬多、喝酒多、吸烟多,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慢性病滋生的温床。据2008年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慢性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亿天/年(占65%);因慢性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敌,该如何应对?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表示,在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因素分别只占15%、17%和18%,但生活方式因素占到60%之多。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够改变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御慢性病的侵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案很明确,然而,实践起来却相当困难。

  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健康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3条结论:一是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健康状况;二是由于缺乏专业信息,人们即使得病也不太了解病的程度,以及应该怎样去做;三是人们都会活在当下,不去管未来。这3条结论体现在人们日常的态度上,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吸烟。吸烟者并不是不知道吸烟的危害,但他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抵抗能力,认为即便生病也不会如宣传的那么严重,或者是二三十年后才会出现的代价。特别是对于尚且健康的吸烟者来说,更没有动力去戒烟。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的是健康宣传,甚至采用恐吓疗法,告诉人们如果不注意,后果会很严重之类的,但是现在还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对这种恐吓是不会太介意的,他会觉得这个和他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做健康促进是那么困难。”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敏说。

  对此,北京美兆健康体检中心公司总经理戴明哲也曾感叹:“困难点在哪里?我们设计了方案,如果使用者不跟你配合,那么所有健康管理都是空谈。”

  实际上,健康若是真正管理起来必然涉及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饮食作息、家里物品摆放位置甚至药箱管理,等等,但是方案越具体,执行起来越困难,因为这是在试图改变一个人常年形成的习惯,而习惯才是最大的顽疾。

  企业:体检已日益普及,但忽视体检外管理

  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很多疾病隐患都是通过体检初现端倪。正因为如此,在许多西方国家,每年参加常规健康体检已成常态。但在我国,体检一度是门槛的代名词。2000年以前,国内的健康体检一般用于就业、参军、入学之前的强制性专项体检,目的是为了证明健康,不健康则可能被淘汰。除此之外,就是对享受保健待遇的领导干部及专家进行保健体检,这部分的体检才是今天所说“健康管理”中体检的雏形。

  事实上,“员工身心健康是企业的财富”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们的共识。调查显示,一个企业对员工付出的直接医疗成本仅占医疗总成本的20%,而大量亚健康状态员工的存在,对企业的业绩影响更大。“这些员工由于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虽然人在上班,但效率极差,出工不出力是极糟糕的事。”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世公司员工健康福利咨询合伙人李兆琦说,对于这部分人群,企业的应对措施就是通过健康管理,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保证员工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

  现实生活中,企业们的确已经开始行动,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体检――让当年领导干部及专家才能享受的特殊福利成为普通员工也能享受到的健康福利。2008年,全国接受体检的人次为1.96亿,到2010年已攀升至2.87亿人次,三年时间体检总量提升了46%,同期专业体检机构接待量从391万人次提高到542.39万人次,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一哄而上的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体检的意义,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或者是与竞争对手比福利来吸引人才,或者仅仅是因为体检已经成为市面上员工的常规福利而加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体检”逐渐成为了一项例行公事的任务,有了体检就相当于企业也有了时髦的“健康管理”理念。

  爱康国宾健康管理机构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评价企业的上述行为时,不无遗憾地表示:“一部分国企只注重干货,即我们说的体检,他们为员工安排了很多体检项目,但对于体检之后的跟进福利,却没有那么上心。相比之下,一些外企在选择体检项目时并不贪多,但注重后续服务,包括健康咨询、疫苗注射等。”他强调企业为员工提供体检是一方面,但健康管理远不只有体检就足够。如果认同员工身体健康是企业的重要财富,那么就应该在体检的后续福利上,甚至平常工作中就开展健康管理的工作。

  不过起码在现阶段,企业的HR们未必能体会到这份苦心。对于他们来说,员工的医疗保险投入仍然是员工健康福利的大头,其次是体检,再次才是张黎刚提倡的后续服务,包括日常健康管理。德勤华永北京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人力资源总监魏清琴说:“如果员工中有一个得大病,就会立刻拉高整体支出,所以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就是为员工提供健康险。”至于日常的健康管理,“企业有时候确实投入了,比如开展健康讲座、设立健身房等,但大家不去听、不去用就是浪费了,企业也不愿意再继续投入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医药机构:倡导功能医学理念,投资健康管理公司

  “我工作的那个时代,每个厂都有厂医。厂里的医务室非常强大,里面的医生会定期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修。所以,无论医疗也好,保健也好,都有人管;而现在我接触了很多企业,哪怕是很大的企业,都是HR在管,但HR不是专业的医疗人员。”原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懋贞回忆当年,不禁感慨:如今国内的健康管理是在走下坡路。

  从第一时间去医务室,到别无选择只能去医院,虽然后者比前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但现代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惰性却使得这一步跨越变得艰难。如张懋贞所说,在健康管理的过程当中,主动权在个人手中。他们大多会在得病后重视身体管理,但在未得病前,有无必要控制,怎样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不仅个人自己不清楚,就连医生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数据。

  这种情况下,医药界只能通过反复强调健康管理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来对抗日益蔓延的慢性病。原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就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因此要主动出击管理健康,而不是被动找病防病。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在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与之相类似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强则提出了“功能医学”的概念。所谓功能医学,其实是一门保健医学,其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营养剂补充、药物或草药处方及其他相关辅助疗法,目的不在于改变某一症状,而在于培养一种体质,让身体能够从容应对疾病来袭。

  “人在真正得病之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首先表现出的是功能学的改变,而不是解剖学的改变,如果我们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就能够由亚健康转向健康。”曾强举例说,很多人感觉身体不舒服却查不出病,就是因为还处于功能学改变的量变道路上,尚未抵达解剖学改变的质变终点,而功能医学要做的就是阻止量变转为质变。

  医生们在宣传推广健康管理理念,药企们则看中了这块更为广大的市场,直接出手注资。日前,康美药业宣布携手人保集团成立合资健康管理公司;而在去年东阿阿胶也成立了山东东阿阿胶健康管理连锁有限公司。在医药类上市公司投资医院的热潮过后,健康管理似乎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有分析认为,此番上市公司投资健康管理产业,仍是意在销售药品。

  某上市公司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这种借助医院和健康管理服务的销售方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保险公司:疲于赔付,离健康管理尚有较大差距

  新医改3年,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的定位,一度激荡了市场。根据国人强烈看病需求与“看病贵、看病难”现实之间的矛盾,曾有业界人士测算出,中国健康险的潜在市场容量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对比2009年574亿元的实际保费收入,冰山才刚刚露出一角。

  此后,事实证明,国内的健康险市场确实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11年末,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体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09年的6.95%升至7.12%。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增长的同时,赔付比例却在以更大的幅度飙升。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总人身险赔付支出的比例为20.64%,比2009年高出6个百分点,而如果观察赔付收入比,2011年更是高达52.9%,即收入中有超过一半用在了赔付上,是2009年的1.4倍。

  巨大的赔付压力,令保险公司们感到“很被动”。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执行总监王校复表示,国内健康险发展10多年来并没有太多创新,即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此纳入员工福利计划,但在他们看来,健康险也就是理赔,帮助员工提升医疗报销比例而已。而保险公司,就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另一个报销网点。

  这一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保险公司疲于赔付,“因为在保险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稍有怠慢就可能遭遇投诉”,至于更进一步的“健康管理”,则无暇顾及,也鲜有客户在这方面有太多要求。“他们的要求不高,在公司内备个药箱、开几场健康讲座、给员工体检,大致就是如此。”安盛保险北京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尽管需求不旺,但相当一部分保险公司都表示,必须在健康管理上做文章了,否则无法应对不断上升的赔付成本。在这方面,有一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设计新的保险产品,如平安健康险推出的“健行天下”计划,据悉,该计划与一般医疗险“生病越多,赔付越多”的模式恰恰相反,采纳的是“不生病有奖励,越健康奖励越多”的逆向思维。

  不过,总的来看,以“健康管理”理念经营健康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依然是少数,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的医疗总监邵晓军在总结国内健康险市场的现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保险公司离健康管理还有距离。”这距离反映在健康险产品种类的单一上,也体现在保险公司有理念难实践的尴尬处境上,甚至他们坐拥庞大数据库,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实现健康管理的重要资源。中国人寿养老险北京分公司重点客户部的总经理齐军就直言:“我们的数据很全,但因为不够专业,所以应用不好。”

  其实,要真正实现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的接轨,绝不是保险公司一家的事,还涉及到医疗机构给予的技术支持,企业给予的理念配合等等。这也就不难理解,当目前以上条件均不成熟时,保险公司们的有心无力了。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