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整个深圳保险行业的迅猛增长相比,深圳商业
健康险的发展显得不温不火,甚至略有回落,不少专业性
健康保险公司更是艰难求生。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资健康险公司中,还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方面,健康险似乎已由当初的“香饽饽”沦为“鸡肋”,但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社会老龄化则被广泛认为是健康险的机会。而且,在中资健康险不景气的同时,外资健康险公司却欲在华分一杯羹。
健康险期待盈利突破
以规模而言,健康险是各险种中的“小弟”。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共计573.98亿元,占原保费收入总额的5.15%和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95%。而在今年1~4月,健康险保费收入236.07亿元,占原保费收入总额的4.17%和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47%。
在保费收入占比较低的同时,健康险的赔付支出占比也相对较高。2010年1~4月,健康险赔付支出为81.20亿元,在人身险479.89亿元的赔付支出中占比16.92%。
保费收入低、赔付支出高,这就是健康险盈利方面最明显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国内健康险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缺乏专营政策。某公司健康险相关负责人指出,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可以经营健康险业务,而在其他国家,通常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才能销售健康险产品。目前,中国健康险由寿险、财险和专业健康险公司共同经营。业内人士称,很多经营健康险的寿险公司采取低费率竞争策略,用其他险种的利润补贴健康险,导致健康险业务无法真实反映成本,这一现状制约了健康险盈利的实现。
外资健康险伺机而动
但中资专业健康险的不景气并未使外资知难而退,相反,外资健康险公司意欲分羹的想法仍然明显。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健康险公司包括德国DKV、英国保柏(BUPA)、Discovery、美国维朋等,其中,DKV已与
人保健康建立合作关系,Discovery也已与平安健康合作。
而保柏和维朋均传出正在寻找中资合作伙伴的消息。根据监管规定,外资向监管部门提交合资健康险公司牌照须满足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满两年的要求。目前,英国保柏和美国维朋均已度过了两年的等候期。
国外健康险的乐观或许来源于中国健康险市场的潜力。在西方成熟市场,商业健康险占行业保费的比例可以达到30%,而根据保监会数据,2009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原保费总收入的比例只有6.94%,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而2009年的“新医改”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和定位,这对于国外健康险公司及健康险第三方管理公司都颇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