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的《2016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为70.4,保障状况处于基础水平。
这份报告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平安
养老保险公司等联合发布,调查了全国3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的5000多名企业职工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
报告显示,不同行业和企业员工福利保障不均衡,金融业保障指数相对较高,为72.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列二、三位,分别为72.0、71.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排名靠后,分别为68.5、68.9。分企业来看,国有企业职工福利保障情况较好,为72.1,外商独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分别为71.0、70.6、69.0,与我国劳动力多年来的就业意愿相一致。
报告显示,商业补充保险是企业职工福利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77.5%的职工愿意在现有社会
医疗保险基础上增加一定缴费来购买长期
护理保险,以承担晚年可能产生的部分护理费用;已经购买税收优惠
健康保险的职工比例为11.4%,没有购买但未来有购买意愿的职工比例达56.5%。
报告认为,商业补充保险是借力市场机制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增强企业效益,应扩大商业补充保险覆盖范围,提高
意外险、
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的普及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
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表示,鉴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从顶层设计,仅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个险种的顶层设计是不够的。我们要在福利保障大的概念上提出顶层设计,才能顺利迎接老龄化带来的福利影响。
“养老医疗保障是世界性难题,不仅是中国,世界上也没有成熟的模式,都是在积极的探索中。”中国保监会
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指出,通过指数来看,职工购买意外险、
重疾险比较积极,其他的
定期寿险、长期寿险发展不足。例如长期护理保险,保监会正在五个市进行试点,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试点,鼓励开发商业的长期护理保险,真正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