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优健康险人均保费不足1000元未用足免税额度
个人税收健康险政策自去年11月底靴子落地后,该项业务就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已有12家险企获准开展业务,11家公司专项产品获批。
从已经投保的情况看,截至4月17日,行业共签出4000多单,保费规模约400万元。即4000多位个人客户购买税优健康险,平均每位客户保费不足1000元,没有用满政策给予的2400元的免税额度。
尽管在“亏损自担、盈利返还”的保本微利经营原则下,业内普遍认为税优健康险业务实现盈利存在较大难度,但从费用率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盈利差益以及引导客户退休时利用万能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等角度考虑,开展业务的险企可望实现微利,但一个前提是规模要够大。
11家险企专项产品获批
“好事一定要做好。”在4月29日由中国精算师协会主办的“税优健康险实施与精算管理论坛”上,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提出,虽然健康险业务潜力很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保险公司产品需要做好。同时要加强数据的积累,做好数据研究,对客户人群做深入分析,研究税优产品对其保障的改善程度以及税优杠杆的撬动作用等;保险公司开展健康险业务需要有投入、花心思,要体现专业化。
2015年11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三部委联合发文,自2016年1月1日起在31市试点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今年2月16日,保监会公示经营个人税优健康险业务的第一批公司名单;3月4日,首批公司开售税优保险产品;3月8日,公示第二批公司名单。至此,共有12家险企获准开展个人税优健康险业务。
政策靴子落地后,个人税优健康险业务快速推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销售情况并没有达到业内预期。中再寿险高管在论坛上介绍,截至4月17日,行业共签出4000多单,保费规模约300万元到400万元。
已经开展这一业务的某险企相关负责人称,这意味着,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仅4000多位个人客户购买税优健康险,平均每位客户保费不足1000元,没有用满政策给予的每年2400元的免税额度。
业务尚未实现大规模突破,某险企相关负责人从实际展业过程中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原因。央企、国企等受工资总额5%限制,尚未找到合适的企业出资购买模式,目前对这一群体没有突破。而在大型企业中,由于目前处于试点阶段,业务只能在31个试点城市推进,进而总分型大型企业出于各地公平性考虑,尚未大规模投保。另外,在监管和税务政策落地中,存在细节不明朗的问题。而在操作环节,投保手续较繁琐,对大中型客户尤甚。
虽然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的客户目标为个人,但出于个人客户的保费税前列支等涉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单位,出于实操便捷性以及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考虑,保险公司暂未开放个人购买,目前仍为团体或法人业务。
可从四方面控制亏损
总体而言,由于该业务允许客户带病投保,没有免赔额,没有等待期,保证续保,要求险企“亏损自担、盈利返还”等,税优健康险给保险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是“业务风险太高”,但也有险企人士在论坛上分析,税优健康险业务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控制风险、控制亏损,甚至实现微利。
首先,税优健康险给予了20%的费用率空间,20%的费用率在传统的中介渠道、个险渠道上明显不够,但险企可以考虑创新的销售方式,在费用上实现节约。其次,80%的赔付成本中允许有20%的健康管理成本,所以如何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实现盈利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第三为利差角度,险企从医疗账户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万能账户资金的投资收益上可以期待获得利差。第四,由于长期留存,万能账户相当于一个长期持续性的期交业务,客户退休时可以利用万能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从而险企在5000万纳税群体的优质客群中实现“墙外开花”。
“也许有公司在每一点上都能实现突破,综合起来就不会亏损甚至能盈利,也许有的公司只在其中的某一方面特别强,能够覆盖其他成本,也能不亏损。但无论如何,税优健康险一定要把规模做大才有望盈利。”该人士进一步表示。
而多位业界资深人士也在论坛上提出,税优健康险业务本身真正要盈利,更多地需要从“健康管理+理赔”的层面考虑,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这一业务的盈利有可能在长期实现。
推出专项产品的险企中有部分已经配套了健康管理服务。比如,太平人寿为相关产品配套推出了健康管理APP,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初步构建了高、中、低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产品体系,接下来将着力搭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将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有机衔接,逐步形成“保险产品+健康管理”的综合健康管理经营模式。近期公司的战略重心是全力抓好税优健康险业务试点,中长期将持续探索为客户提供包括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养老护理和保险保障在内的“一揽子”健康解决方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