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份,全国各地参加了补充
医疗保险的人又开始向保险公司“交单”了。不过,大多数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看病时,明明指定的医疗网点告知发票和底方等已经齐备,到了保险公司,一定会再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两大机构的“双重标准”最终还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让投保人自己扛。
日前,保险又“出事”了。与以往不同,不是传统的媒体,也不知道能否核实其真实的姓名、邮件,这一个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交流方式再一次让保险业感受到诚信服务的重要性。
在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保险对普通百姓最实用的部分——
重大疾病保险成为“攻击”的主要目标。
重疾险“邮件事件”的发生也令舆论界一片哗然。
“赔死不赔生”。也就是说要想拿到理赔款,有生之年就不要指望了。看起来逻辑似乎很滑稽,可就是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居然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有“好事者”还不断用“科学”的数据反复论证“邮件事件”中所提出问题的可靠性,人们不禁要问,保险怎么了?
其实,从近几年我国保险产品的曝光率上看,
重大疾病保险应该是较少为人注意的一个险种,一方面很多投保人还是认为重疾险“原则”上解决了投保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投保重大疾病的出险人较投保其他险种的客户相比,毕竟还是少数。
应该讲,“赔死不赔生”的说法一定是片面的,试想每年那么多出险的客户,如果真的如“邮件事件”所说的,保险公司应该离“关张”为期不远了。不过,“邮件事件”的确也反映出目前保险公司服务上的诸多问题,尤其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两条线各自为战,投保人一旦出险,两家机构之间扯皮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不仅侵害了投保人的合法权益,更影响了保险业的整体形象。
为什么保险理赔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连重大疾病保险这类“名优”产品会沦落到今天遭人唾弃的地步?因为现阶段,我们的保险还不够诚信,不够规范,还没有真正想客户所想。
2006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速度、效益、诚信、规范”八字方针的提出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如果各家保险公司都能够很好地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保险业将迎来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