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这一标准的出台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的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支持单身父母再婚……8月13日,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发布。记者14日在青岛街头调查发现,受限于诸多因素,新“24孝”行动标准很难全部做到。
在新“24孝”行动标准中,记者看到,不仅包括“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等生活细节;也包括“给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经济方面的扶助;还包括“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心灵的交流与关怀;甚至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的突破。
14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调查,对于新“24孝”行动标准,10多位受访市民没有一个能全部做到,感叹受经济、距离等因素影响无法向父母尽一片孝心。而父母多数看得很开,他们认为,“孩子能做到当然高兴,做不到也不强求,只要他们有孝敬老人的心就好”。
对此,专家认为新“24条”行动标准全部做到并不代表孝顺;没有全部做到,也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孝。这个标准更多的是一种倡议,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关爱自己的父母。
记者调查
市民
制约因素多很难全做到
新“24孝”行动标准的出台,引发了市民的热议。8月14日,记者展开了调查,市民中有叫好者,也有吐槽者。支持者认为新标准内容广泛,贴近生活。也有市民认为这些标准根本就是空谈,既没有强制措施,也没有详细的标准、规则,很难实施。
那么,新“24孝”行动标准有多少人能全部做到呢?记者在街头采访了10多位市民,没有一个能全部做到。老家河南留青5年现已结婚生子的刘燕看到这“24孝”,眼泪就出来了,觉得很愧疚,对不起父母。“上大学时我还能每年回去两次,成家后,一年也难得回去一次。去年母亲去世后,我觉得自己很不孝,没能尽到做女儿的义务。”
“制约因素太多,真的很难做到。”很多市民在采访中感叹,不是自己不孝顺,而是受限于经济、金钱、距离等诸多因素,“不说别的,就说第一条就很难做到,我很想回家陪陪父母,但领导是不会同意的。”80后小姑娘小耿告诉记者,她老家在潍坊,现在在一家餐饮店做服务员,“我的工作一年四季无假期,只有过年有六七天的假期,谈何常回家看看啊。”
“定期带父母做体检?这一条我做不到。”市民王女士坦言,因为经济原因,新“24孝”里有好几条做不到,比如“带父母去旅行”、“给父母足够的零花钱”等。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