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日常理财过程中经常遭遇许多潜规则: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不提示风险、保险代理人故意夸大收益……
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案例,通过点评揭示理财中的种种潜规则,希望引起广大市民注意,避免理财走弯路。同时,提醒金融监管机构,完善市场制度,督促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保单收益不敌银行存款
2010年2月21日,69岁的市民王文生老人接到沈城一家寿险公司客服人员电话:“您购买5年期民生金玉满堂两全保险(分红型)保单刚刚到期,红利和满期金这两天将打到你的银行账户,请及时查收。”
数天后,王文生老人到银行一查,分红3813.89元,满期金63989元,扣掉当初投资本金6.1万元,自己5年的保单收益额为6802.89元,平均每年收益2.23%。而2005年当时的5年存款年收益为3.6%,假如当时是在银行做定期存款,今年2月21日到期收益约1万元,超过保单收益近50%。
“算来算去,我5年少赚了3000多元,和当初的承诺完全不一样!”王文生老人对记者说。
银行存单被“劝”成保单
2005年2月初,王文生到中街附近一家银行取一笔定期存款,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一款保险产品——民生金玉满堂两全保险(分红型)。“当时工作人员说得可好了,这款保险产品年收益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而且每年还有分红。5年到期后收益肯定比银行存款高,而且还有保障。”王文生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