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最近几年,百姓为了让自己的钱包更鼓,收入更多,大部分人不仅要赚工资,还要增加“财产性的收入”,人们相信,买几只股票,投资两套房产,钱能生钱,这才是好日子。
个人富裕在30多年前还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当时大家谈论的富裕特指国家、集体,现在,对于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仅变得大方,而且也更加急迫,对富裕的渴望没有问题,但是不少人实现富裕的方式却有点问题,在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做基础时,“模仿”、“跟风”就成了一种方便而快捷的方式。
“跟风”很容易理解,就像报道中描述的那位70多岁的老教师,人们会选择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财富。很多人会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深圳的那次股市狂热,连老太太也把辛苦攒下的几万元积蓄从银行里取了出来,一头就扎进了她们从未听说的股市,人们都为骑着自行车进去,开着轿车出来的股市传奇所激动,最后也因为这些股市而损失惨重。
老太太不是股市好坏的晴雨表,也不是经济是否过热的温度计,但是老太太应该是风险隐患的一个信号弹,因为一个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都敢冲进专业领域,并且做好了准备挣钱的时候,这本身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水平不够,风险意识不强,这是现在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其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受到过专业教育,也没有经历真正的投资风险,花钱买点教训应属正常。尽管教训不少,但是人们的理财冲动并不会减小,因为中国有几乎是全世界最多的居民储蓄,这么多钱老老实实地存在银行里,当获得的利息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时,难免要迫不及待地寻找增值的办法。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百姓现在投资理财的选择太少,股市虽然不懂,少投入一点也无大碍,房子虽然贵点,但是看到别人像在菜市场里买白菜一样,谁也不能无动于衷,而除了股市、房市,似乎没有更合适的理财选择。
现在的银行、保险等理财产品,不少针对的都是多金客户。即使是这一部分人,面对股市低迷,房市调控时,投资理财的渠道其实也并不太多,去年的“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都是游资炒作的结果,这些炒作一方面让普通百姓吃了一点苦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还需要制造更多更好的理财产品,把银行里的钱变得更加值钱。
大家不仅需要更多、更好、更方便的理财渠道,去疏解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冲动,同时也需要有一套相对完善制度,保证进出理财市场的人获得基本的安全保障,让人们学会一点风险控制的知识。一位70多岁的老人,没有人告诉他基本的股票知识,没有人告诉他如何看懂一份简单的委托理财合同,没有人告诉他怎样分辨对方是否有从业资格,但是总得有一个部门告诉他,这样迟早会出问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