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期限的产品实际占用的天数可能为15天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着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自年初到现在已经历了二次加息,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已进入加息通道,未来仍有加息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不过有理财分析师提醒,在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时,要学会“算账”,避免短期理财产品的时间成本冲低了预期的高收益率。
短期产品仍是主流趋势
来自金融界产品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仍然是主流。上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1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71只,占总发行量的29.10%;1-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57只,占总发行量的23.36%;3-6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44只,占总发行量的18.03%。六个月以内理财产品上周占7成,短期理财产品仍最受青睐。
除了加息预期的原因外,银行通过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揽存也是目前短期产品风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后,银根收紧,银监会将按月度监测银行的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银行存贷比压身,信贷资金量更加有限,投放方向也更趋谨慎,因此通过发行短期及超短期理财产品揽存已成为银行的普遍做法。业内人士预计在短期内,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仍是主流趋势。
短期产品的时间成本不低
不过有理财分析师提醒,在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到较高的收益率,还要留意它的时间成本,要学会“算账”,以避免时间成本冲低了预期的高收益。
所谓时间成本,是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经过申购和还本两个清算期,其间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关键日期。假设你购买了一款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但从本金划走之日开始到本金和收益最终到账,差不多要花上两周的时间,而计息期只有一周,剩下的一周是无息的,这无形中让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目前一些年化收益率超过4%的短期理财产品一般都卖得比较火爆,多数投资者选择在产品发行第一天就选择购入。但实际上,这种理财产品的募集期一般都为3-5天,也就是说,在投资者提出申购申请后,申购资金将会被冻结,但是并未开始计息。从起息日开始才真正计算产品收益。一般情况下,起息日为募集期结束的第二天。同时,产品在运作结束后,其到期日也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能及时到账。多数银行对到账日做出了规定,一般为3-7个工作日,如果遇到周末还要耽误两天。也就是说,7天期限的产品实际占用的天数可能为15天,这样算下来实际的收益差不多减少了一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