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买理财产品:宜长不宜短”
36天、62天、93天、180天、240天……面对理财产品长长短短的各种期限,投资者犯起了愁。一些投资者热衷于购买期限短、收益率较高的产品,觉得这样资金周转快,效益高。
业内专家预测,当前利率水平已在高位运行,基本没有加息空间,从央行最近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看,今年降息的可能性较大,如此一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较目前降低。对此,浦发银行南宁分行的理财师提醒,手上有闲置资金且较长时间不用的投资者,不妨考虑购买半年至一年或更长期的理财产品,以锁定收益,如频繁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将面临再投资风险。
“比如一个投资者当前购买了一款3个月期理财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是5%,3个月到期后他再购买新的理财产品时,可能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经普遍下降,只能买到年化收益率4.5%的理财产品,这就是再投资风险。如果该投资者现在就买入半年期或一年期产品,就可以提前锁定5%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该理财师说。
另外,每一款理财产品从认购到本金收益打回账户,都包含了认购期、运作期以及清算期,而标注的期限仅为运作期,也是能产生预期收益时间段,这就意味着算上认购期和清算期,每一款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期至少要比标注的期限多出好几天,无形中摊薄了最终收益率。如频繁倒腾短期理财产品,加上衔接两款理财产品之间的“空窗期”,资金闲置的时间延长,对最终收益的摊薄效应更加明显。如此“吃力不讨好”,还不如一开始就购买一款中长期理财产品,既锁定收益又省心。
银行代销产品非银行理财产品,购买需认清
“前几天我到银行办理业务,一位工作人员向我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每年投入1万元,不仅可以每年享受分红,存够一定年限还能返还本金。一开始我心动了,继续追问下去发现越来越不对劲,有些问题工作人员自己都解释不清,最后我才得知这是一款某保险公司的分红型保险产品。”近日,南宁市民卢女士讲述。
卢女士说,自己无意购买保险,如果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就稀里糊涂买了。既然不是银行的产品,为何银行工作人员会大力推荐?
实际上,在银行柜面,除了银行自己开发的理财产品外,还有保险、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不属于银行自身管理的投资产品对外销售,银行只扮演着代销角色,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券商等委托方会给银行支付代销手续费。
“现阶段由于推销保险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佣金,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会积极地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银行也把代销保险作为赚钱的中间业务来承揽,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或出现的问题和银行没有一点关系。由于客户专业知识有限,银行工作人员又非专业保险代理人,解说不到位,让客户误认为保险产品就是存款或理财产品的事情时有发生,产生了不必要的纠纷。”银行业内人士透露。
该人士提醒,投资者若想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耐心问,弄清理财产品的基本信息,并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成熟后再出手购买,必要时可征求第三方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能仅听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就匆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