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人》智库上周公布了"2012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瑞士苏黎世在受调查城市中生活成本最高,中国上海列第42位,超过美国纽约,纽约列第47位,北京排名第59位。再看看收入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物价却比人家贵上N倍,这个生活成本,让一帮白领哀叹:我们将来如何养老?
养老你需要多少钱?
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最简单的算法是,首先清楚你现在每月的生活费花销是多少?退休还想保持这个水平吗?假如你目前35岁,个人每月5000元的生活水平标准,希望退休后和现在水平一致,按计划60岁退休,离退休还有25年,按照这几年的通胀率一算,你心里大概有底了吧?
当然我们还要算一笔账,那就是退休后到底每月收入多少?以你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为准,估计退休后的退休金会锐减很多,毕竟绩效工资没了,各类奖金没了。此时我们的养老金到底有哪些进账呢?
第一可能是社保养老。关于社保养老的替代率,按照社保专家和"现有政策"分析,退休替代率估计为40%-50%之间,举例如下:A先生,25岁新入社会,工资5000元,当年社会平均工资3896元(同2011年上海社会平均工资),每年增长5%,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按照社保8%计入个人账户,每年2.75复利递增(该利率同上海2011年社保记账利率)。则至其60岁,退休前工资26000元,当年社会平均工资20500元,个人账户累计余额64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5300元,替代率约20%,基础养老金为社会平均工资×1%×工作年限(基础养老金算法维持现有方式不变),合计社保退休工资约12500元,社保替代率48%。当然,社保养老金算法受政府支付能力、社会人口红利等因素影响,具体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很大,例如美国政府养老金起始领取已经延到67岁,日本也有打算延到68岁。有一个笑话,美国人宁愿相信UFO,也不相信政府养老金。
关于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仍然是上面的例子,企业按照个人每年5%收入放在企业年金中(目前政策企业缴纳5%免税,上限一个月工资),每年以3.5%复利递增(参考市场年金计划过去4年平均年收益率)。则至其60岁,年金账户余额45万元,如果按照终身年金折算,预计可替代7%-8%退休前工资。
第二就是你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大都会人寿产品部的史超先生说,通常商业养老险也不可能是你养老的全部指望。关于购买多少商业养老产品,取决于客户何时退休(如果提前退休,没有社保垫底,要准备更多),退休生活期望(对替代率要求越高,要准备得更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一般正常退休,如果考虑商业养老可替代其10%-15%之间退休收入也就差不多了,加上社保一块,50-60%的替代率应该能够过上收入不低于在职时的退休生活了。
专家建议:投资是必须的
大都会人寿的史超先生建议:因为通胀是个梦魇,它洗穷了我们的荷包,我们只能找对冲工具,那就只能从投资想办法了。史超建议,养老储备的金融资产选择,基本原则是年纪轻的可以更多考虑风险资产,毕竟从长期来看,风险资产收益率应该大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所以年轻人可以更多考虑股票、基金、投连、变额年金等作为养老储备,而即将步入退休50岁以上的人员建议降低风险配置,增加债券、低风险信托、终身年金等作为养老储备。前几年风行的以房养老,现在有点悬,至少目前政策不鼓励不支持,实际的投资收益率也远低于定期存款。
关于商业养老保险,史超最推荐的是商业养老保险中提供终身年金的产品,这样你活得越长领得越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风险保障。也许现在看上去很多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收益率都不是很高,但他们起码强制你储蓄了,同时还给了你一份保障,所以它们是有益无害的。
在大都会现有的产品中,史超说自己目前的年纪偏爱"步步稳赢"变额年金,它的特征是固定投资乘数动态配置资产、保证历史最高投资单位价格80%,好处是,在不确定的投资市场中退有度而进无穷。
特别提醒
STEYBYSTEP解决养老财务焦虑症
Step1:了解自己的处境
对自己到目前为止的家庭资产、现金流、职业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结构变化等进行一下评估。最好能把现有的资产状况做个梳理,准确了解自身各类投资、资产的价值。当然,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你也需要对各类家庭投资未来可能产生的回报率及其变化趋势,做一个合理的评估。
Step2:完善你的投资组合
正确的投资组合是成功的关键,多元化投资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不是几个月或几年就能成功的,因此要坚持投资组合。
还有一点要牢记,信用货币是没有信用的。
你现在拼命存钱,到退休的时候你可以知道你有多少钱,但你永远也不知道这些钱还值多少钱。不如把"钱"变成"东西"--变成有实物支撑的资产--就像给你的船按上锚一样必不可少。
Step3:充分利用你的房屋资产
在美国,尽管近些年来房价持续下跌,但它依然是美国老人退休后的强大后盾。他们可以选择将房子卖掉,搬进比较便宜的住宅。或者以自己拥有产权的住房作抵押,定期向金融机构取得主要用于养老费的贷款,到期后以出售住房收入或直接以该住房资产还贷。在我们国内,真正实践"以房养老"的老人几乎还没有,但这样的理念已经在近几年被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