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承受着支付重压的养老基金还有另一重隐痛:投资收益为负。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近期举办的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上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
包括郑秉文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不管是否要做实个人账户,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都是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投资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投资渠道单一
按照郑秉文的推算,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约6000亿元。
这与全国社保基金相较有着巨大的差距,资料显示,2004-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9.17%。社保基金是应对未来养老基金债务的战略性储备基金,虽不用于日常支付,其保值增值的压力同样很大。
造成二者收益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资金的运用程度不同,养老保险基金仅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社保基金则可投资于多种渠道,包括银行存款(比例不低于10%)、国债(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不高于10%)、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不高于40%)和股票(不得高于40%),还有少部分社保基金用于海外投资。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封进认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很多国家的做法,不对养老基金进行运作,也是一种失职。而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保障参保人的利益,其根本所在则是完善养老基金的治理结构。
从公开资料可以得知,此前已经入市的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近年来不断拓宽。
2005年社保基金开始信托投资,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截至2010年9月底,社保基金累计投资信托项目20个,主要借款人包括铁道部、国家电网、国电集团等。同年可直接投资于央企,投资额不超过总资产的20%。
2008年社保基金进入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2009年着手境外投资,目前已经委托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美国股票、香港股票、全球股票和全球债券。
从2011年开始社保基金涉足保障房建设,投资30亿到天津保障房项目、45亿到重庆保障房项目。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