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央行连续降息降准的“双降”背景下,我国开始步入了负利率时代。受其影响,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是不断降低。据悉,货基类“宝宝”产品的收益率开始“破四”甚至是“破三”,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随之下降,不过,理财型保险产品(也称为“
理财险”、“保险理财”等)却十分“坚挺”,收益率仍保持在5%以上,成为不少理财平台上的耀眼产品。
这些低门槛、短期限、高收益等“变味儿”、“跑偏”的理财险,却让险企欲罢不能。虽说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但是却能让险企快速实现“弯道超车”。
可以说,有点“跑偏”的理财险给整个保险行业甚至是金融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可能会随时给整个行业带来系统性风险。
发展理念埋下“祸根”
1999-2007年,保险业开发出了许多理财型保险产品,同时借助于银保渠道,不断涉足理财和财富管理领域。
其中,1999-2003年,
分红险主导了新型产品的发展,业务以趸交为主。2004-2007年,由于投资渠道的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不断提升,
万能险、
投连险迎来爆发式增长。
进入2008年,资本市场急剧变化,万能险和投连险的收益率普遍下降,保费收入开始走低。不过,得益于前期积累的分红储备,分红险成为了2008-2010年保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期间,新型产品结构重新回到以分红险为主导的格局。
2011年以来,保险行业的增长严重下滑,处于调整和转型期。之前,寿险公司可以以利润换规模,依靠银保业务来做大。然而,2010年11月银监会禁止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的通知,令寿险业迅速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此后2012年和2013年的增长也十分低迷,直到2014年才出现了较大的反弹。其实,在银监会的驻点销售保险的禁令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大规模发展,直接导致寿险保费被分流,规模增长减速,寿险发展陷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银行理财产品竞争,保险理财产品不得不祭出“高收益”的利剑,而且是越来越热衷于高收益,越来越偏离保险保障的本质。
除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原因外,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行业发展理念的偏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良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