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还需要回归保障之根基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理财险不仅是消费者长期关注的热点,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监管对象,特别是网销理财险,始终在风口浪尖之上。
然而,在第二代投连险产品重回市场后,也未能在资本周期中幸免,2008年后的股市滑坡让投连险又迎来了第二次退保风波,一时间市场可谓“谈投色变”。与大起大落的投连险相比,较为稳健的分红险则经历了几乎相反的周期,在股市“急牛”、投连险风头无二的时候,分红险默默退居市场角落,而当资本市场震荡导致投连险退避三舍之时,分红险又重新受到追捧,甚至一度占据寿险行业半壁江山,直让人感叹风水轮流转。
可以说,经历种种波动的理财型保险让人既爱又恨。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理财型保险使其规避了谈论保险事故的尴尬,而让客户注意力转移到资产升值上,瞬间让保险变得像其他金融产品一样“高大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投资渠道还较为匮乏的大环境中,理财型保险宣传口号中闪亮的预期收益率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不过,在看似供给与需求的一拍即合之下,保险的保障本质被忽视,投资功能被放大,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误解已然埋下种子。一旦资本市场波动,实际收益率不保,则供需双方认知的差距将会转化为激烈的矛盾。
一面是消费者眼见资产缩水心生懊悔甚至纷纷退保,另一面是保险公司竭力掩盖运作真相欲保持现金流不减,二者的冲突让保险业不可避免地陷入新的泥潭。另外,销售误导更是让理财型保险蒙上了“欺骗客户”的阴影。保险公司往往刻意强调收益水平,而淡化保障功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宣传方法一方面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错误定位和预期,另一方面也为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混淆推波助澜,埋下了其他违规现象的伏笔。
例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平安金赛银事件,虽然平安极力澄清官方并未参与相关产品销售,但已对平安乃至保险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规模冲动VS可持续发展
与银行和证券相比,保险是低频互动的产品,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交流集中在投保和理赔两大环节,而在其他时间里往往很难产生互动,即便是经常进行客户提醒和关怀,也主要以保险公司的主动发起为主,与客户每天都要看看余额的“宝宝类”理财产品相比,纯粹的保障类产品确实很难让客户持续保持关注的兴趣,再加上出险的被保险人毕竟是少数,因此难免还会让消费者产生保费白交、资产损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