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举行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总裁尹铭表示,互联网保险的核心并不在于互联网渠道,而是在于互联网技术。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云计算等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些新技术对保险业所能产生的价值要远大于互联网渠道。
根据中国保险协会统计,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223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井喷式的增长使得外界对于互联网渠道对保险的拉动力倍感期待。
被低估的技术价值
“如果仅仅把互联网作为渠道,关注的是如何将保险产品从线下销售变成线上销售,这对保险业的价值有限,因为这这种转移当中,无论是用户还是保险公司的体验,都并未发生明显提升,老百姓还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产品,还是觉得理赔麻烦,保险公司还是很难区别出好用户与坏用户,很难更精准地进行定价与风控。”尹铭表示。
可是,如果将互联网作为技术,就会发现,情况变得大为不同。以支付宝账户安全险为例,这一保险的保额为100万元,平均保费却只有1.6元,要在超低费率的情况下保证健康的赔付率,一方面,要能够做到账户被盗事件尽量少发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能够有效实施反欺诈,识别骗保案例。由于这一保险的投保用户超过1.2亿,用户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支付,如果依靠人工审核,成本显然不堪设想。
除了帮助保险公司防灾防损,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赔上也为保险公司释放了大量人力资源,因为有安全大脑进行审核,很大一部分账户安全险的保民可以使用自动理赔功能,提交申请后,无需人工审核即可获得理赔款。据统计,截止到目前,这一保险有83%的理赔都在24小时之内完成,最快的理赔只花了3秒钟。
“显然,如果互联网只是为这款保险产品提供销售渠道,而没有提供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理赔体验就不可能便捷,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和运营成本也会很高。”尹铭认为,互联网技术对保险所能产生的后端价值,被低估了。
从销售驱动转变为技术驱动
事实上,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在不少创新型互联网保险产品上,“一人一价”的定价方式已经在被尝试使用,比如许多旅行网站上的机票退票险、酒店取消险等产品的价格便是千人千面,购票者的年龄、消费习惯、历史退票记录、买机票的时间、起降地的天气情况等都成为影响价格的因子,保险公司的定价因此变得“更聪明”,互联网技术扮演起了让保险产品扭亏为盈的驱动者角色。
尹铭表示,这给了行业一个信号,长期以来,保险都是依靠销售驱动的,但在互联网时代,销售驱动或许将逐步转向技术驱动。
大数据技术在车险等传统险种领域的运用也正在逐步展开。尹铭表示:“我们正在尝试和保险公司进行车险方面的数据共创,尝试将互联网公司所积累的用户画像数据,与保险公司所积累的车险理赔数据进行碰撞,通过大数据技术预测不同用户的赔付率,区分高风险用户与低风险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