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保险小词典
保单预定利率
保险公司在收了保费后拿去投资运用,并预计未来可得的投资报酬率,再将它折抵到保户的保费上,也可以说是保险公司给予保户的“最低保证”利息,当预定利率越高,所需缴交的保费就越少,或者投保者能得到的投资回报(如领取的生存年金)越高。目前我国规定长期储蓄型保险(包括长期储蓄型
分红险)最高预定利率不超过年复2.5%。
保单现金价值
又称“解约退还金”,是指寿险契约在发生解约或退保时可以返还的金额。在长期寿险契约中,保险公司为履行契约责任,通常需要提存一定数额的责任准备金,当投保人于保险有效期内因故而要求解约或退保时,公司按规定,将提存的责任准备金减去解约扣除后的余额退还给投保人,这部分金额即为解约金,亦即退保时保单所具有的现金价值。
英式分红和美式分红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权益递增型(Additiontobenefits),即红利作为最终给付的一部分而附加在保额上或可确认的保险利益上(ReadilyIdentifiableBenefits),红利只有到满期时才能最后兑现;而后者主要为现金利益(CashDividends),投保人在保险期间内就得到现金支付,或由保险公司代为管理这部分现金红利产生的利益,比如用于累计生息、抵交保费、购买缴清增额等。
分红型保险具有保本和增值的功能,但我们也注意到,部分销售人员为了让这类商品更具吸引力,总以动人的销售话术、夸大的报酬率来打动客户,消费者若无法识别真正的报酬率,很可能会产生误解,买了不符自己需要的保单。
在此,特别为读者整理出市场上三大典型的销售话术,帮你正确解读分红保单的奥秘。
陷阱1:夸大保单投资报酬率——“这张分红保单预定利率2.5%,如果按照中等分红水平3%~4%计算,长期年均收益率就可以高达6%左右呢,这么好的商品到哪儿找!”
把预定利率加上分红利率视为分红保单的投资报酬率,这是不对的!
保险消费者必须明白,分红险的预定利率的确是固定的,但每年的分红率却是浮动的,而且是没有保证的!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分红险的分红部分是不保证给付的,况且分红保单的盈余当中只有70%可分给保户,某一年的分红率可能很高,但也可能为0,甚至为负数(当然,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会将各年度的分红作平滑处理,不大可能出现复数)。
因此,将分红保单的预定利率和分红率相加成为该保单的年投资报酬率,绝对是“障眼法”!
陷阱2:分红保单一定抗通胀——“由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分红,加上内含一定水平的预定利率,因此分红险可以达到打败通货膨胀率的效果!”
分红险能抵御通货膨胀,这是大家经常能听到的一种说法。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分红保单都有对抗通胀的效力,关键还在于分红率,看它能否超越CPI。
分红保单通过分红机制,可以加强抗通胀的效果,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样,消费者必须清楚了解分红是不确定的。
陷阱3:分红险绝不赔钱——“分红保单是保本商品,能保证你永远不赔钱!”
没错,分红保单因为有预定利率的最低保证,且它的宣告利率下限规定不得为负值,目前市场上的分红险预定利率通常设计为1.5%~2.5%,所以这类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稳健的100%保本的商品。
但是,和很多理财产品一样,分红险的保本当然也有其先决条件,那就是持有该保单一定年限。如果提早解约,特别是在保单生效后三五年内就提前退保,那很可能就会亏本,特别是在投保后两三年内就解约,亏损额度还不小呢!
因为保险公司每销售一份保险,就会有很多的费用产生,比如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通常都会在一份保单投保后的前三年或前五年来提取,通过收取的保险费用来进行支付。若投保者在前几年就解约,保单价值准备金扣除相关各类费用后的金额,通常就会小于所缴保费,也就是平常说的“现金价值”(退保时能从保险公司领回的钱)会小于已缴保费,投保客户就会有本金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