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高,很多人有了钱不再存放在银行里,而是选择用钱进行投资理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市民的理财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股票被套、基金净值缩水、保险退保、银行理财纠纷等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该如何恰当地投资理财?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对天津市民理财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探寻市民在理财中容易出现的“雾区”,并邀请本市知名理财专家给出解决方案。
把保险当投资上错“花轿”
重投资轻保障,仅仅为了保险的投资功能而投保,却忽视了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财务保驾护航,部分市民投保时存在这样的误区。保险其本质功能是保障,化解未知风险是其主要功能,为了获取收益去投保,很大程度上是“上错花轿嫁错郎”。
案例:投保先问收益存在误区
“这款保险的分红怎么才144.20元呢?”建筑师余先生对保险可不在行。前年,余先生在银行理财专柜签下了一份年缴费1万元的
分红险保单,宣传资料上五大特色的前三项令他记忆犹新,“固定回报”、“年年分红”、“复利累计”。“当时工作人员还给我看了往年收益率汇总表,几乎都在4%以上,我想这样的投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不赔稳赚还能有保障,怎么去年的收益率只有1.4%了呢?看来保险还真是不靠谱。”
和余先生有着相同抱怨的人不在少数,如此看重保险的分红功能、分红多少的投保人其实陷入了保险的一大误区——把保险当投资。容易让投保人产生这种理解偏差的是新型的
人寿保险产品,包括分红险、
投连险和
万能险。这几类产品在寿险保障功能之外,还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的获利预期,但投保人不应颠倒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假如仅仅为了投资而投保这些产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的表现将无法满足预期,甚至让人很失望。
了解到,分红险的收益并不保证,保险公司宣传资料上只会印有“预期收益”,合同中也不可能找到有关保底收益率的条款。红利从保险公司利差中产生,主要是死差异、利差异和费差异。如果这三部分没有产生获利,那么保险公司将会实行零分红,投保人也就没有收益了。其次是市场上曾一度热卖的投连险,其风险是最高的,不仅没有保底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无法保证。投保人缴纳的保费会先被扣除一定比例的初始费用,余下的部分才进入投资账户,这无形中压缩了投资本金,就好像申购基金被收取高额手续费一样。2009年上半年,不少投连险账户表现不错,产生50%至70%的收益,不过这只是针对投资账户中的部分,而非全部保费。而在股市下跌时,想要退保的投保人还会遇到另一个麻烦,不仅账户亏损、初始费用无法拿回,而且要被收取退保手续费,真可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投保投连险不能忽视其保障功能,对投资的风险性也要有个清楚认识,最好能长期坚持。万能险虽然设有保底收益率,不同产品给出的下限标准不同,一般为1.5%、2%或2.5%,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保底收益率而购买万能险就显得不怎么划算了,其收益能超过银行一年期定存已是理想状态,忽视万能险的保障功能同样会进入投保误区。
对策:投保应先看保障再看收益
聚川理财注册理财师李健表示,保险和投资不能混为一谈,在考虑是否投保时,我们应该先看重保障功能本身,其次再对投资部分予以关心。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一般比较昂贵,对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合适,在金融环境动荡时,更可能出现保费断供的危机,而相同保费下,如果选择消费型即保费不返还的产品,保障金额会更高,保障也能更到位。当然,如果你已经对分红、投连及万能产品的功能认识清楚,找到了保障与投资之间的平衡点,并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性来为自己所用,相信产品最终会令你达到满意的保险和理财目的。
买银行理财产品只看预期收益
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市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把收益率作为了唯一的“刚性指标”,只选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根本不在意产品的风险几何,也不管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使得理财纠纷频频出现。
案例:预期收益到期大幅下滑
“这款产品的收益率如何?”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这是绝大部分投资者必问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这也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尽管这几年来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过去一些机构以“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眼球的做法,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是很多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仍然习惯于把“收益率”当作选择产品时的唯一标准,投资只看收益率,由此带来的理财不当也不在少数。
去年3月,曾先生就购买了一款挂钩型的理财产品。“当时看重这款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8%左右。”曾先生觉得,在股市低迷的环境中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8%,已经是让人满意的收益率了。然而让曾先生不解的是,产品运行了不足5个月的时间,就由于挂钩股票跌破了预先设置的最低价格,产品自动终止。除了没能获得预期的8%的收益外,曾先生的本金也亏损了10%。
曾先生这才想起仔细研究自己的产品说明书,原来预期8%的收益率只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才可实现的最高收益,由于曾先生投资的时期正值欧债危机加剧,挂钩股票跌破了产品设置的最低价格,也就触发了产品自动终止的条款。由于是一款部分保本产品,最终曾先生获得了90%的本金。事实上,如何看待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不算是个新鲜的问题了。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投资者不能将预期收益作为挑选理财产品的唯一指标,应综合考虑理财产品的设计、投资方向等再做出选择较为理性。
对策:别被“预期收益率”误导
兴业银行理财经理陈哲表示,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应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处于何种阶段,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其次,市民从收益率来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理解,但必须清楚收益背后蕴含的风险,要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是投资大宗商品还是债券,或者是其他类别。再次,市民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先看清楚合同约定的内容,口头宣传再怎么美好,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合同的约定上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收益率的误读中,也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典型,那就是使用“年化收益率”来代替对产品的收益预期。所谓年化收益率,一般是在较长的投资期限内才能实现,短期一般会出现偏离。再则,年化收益率对应一个年度的收益情况,并非短期便可获得本金相应百分比的收益。比如,年化收益率12%的产品,如果投资期限为一个月,即使达到12%的年化收益率,其最终收益也只相当于本金1%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