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深圳龙华市民黄小姐向大粤财经新闻网及《投资快报》记者反映,去年7月前往银行存款,不料遭遇银行工作人员推销“银行理财产品”,偷换概念空许高额收益,稀里糊涂掏出万元将钱“存”了,时隔半年后才知是一份生命人寿的保险产品,欲退却不能,强退则损失近半。另一方面,记者发现,近段时间,生命人寿的保险产品屡遭投诉,而涉嫌违规误导销售焦点的另一端直指银行。2012年实现代理新单保费高达900亿、实现代理保险业务收入38.32亿、业务收入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保持四大行第一的银行,为何频频出现销售误导新闻?普通消费者能自救吗?为了消费者尽量少一些踏入“陷阱”,本报记者将与你一起,向有关专家寻求答案。
市民存款银行遇推销“银行理财产品”
担心家人盘问银行职员建议可烧掉合同
据不久前银行发布的2012年年报批露,2012年上线银行银保通系统的保险公司达38家,全年共实现代理新单保费900.3亿元,实现代理保险业务收入38.32亿元,业务收入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保持四大行第一。这么高的保险业务收入,确实受人瞩目。不过,记者发现,另一方面情况却是,银行屡被投诉误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5月12日,家住深圳龙华的市民黄小姐在大粤财经新闻网发帖爆料,称深圳银行龙华支行员工误导其购买保险产品,致使存单变保单。在银行营业厅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昨日,黄小姐向《投资快报》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2012年7月22日,身揣辛苦做小本生意挣来2万块的黄女士前往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人民路龙华街道办斜对面的银行,打算办理为期半年的定期存款。可就在她使用银行大厅的机器进行操作时,一名穿着银行制服和戴着银行工作证的二十多岁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后经该银行区域经理尹女士证实该工作人员姓林,林柳青)一边询问,一边进行指导。得知黄女士要存半年的定期存款时,该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银行现在有一个产品的收益比存定期要好,只需要每年存一万,存够五年就好,并且第一次存进去第十天就会有1700多元的利息,每两年返利一次,之后每年有分红。由于心存顾虑,黄女士问了两次该产品在五年后是否会归还本金,都得到了这名林姓工作人员的的肯定回答。
随后,黄女士提出担心家人知道她不存钱而购买金融产品,林柳青就建议她把合同烧掉,称之前就有客户是这样做的,并保证以后可以去银行补回来!
在林柳青的几番劝说下,黄女士当即交了1万元,并于7月26日正式签署合同。“由于害怕家人知道这件事,我在签下合同后,都没仔细看过,就把合同交给朋友保管了。”黄女士昨日向记者回忆道。
银行存单变保单“五年还本金”乃偷换概念
然而,就在今年3月22日,黄女士发现,她朋友介绍的一款保险产品与其购买的金融产品极其相似,便马上查看当初合同。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才发现,黄女士购买的竟是一款名为“生命红上红F款两全保险(分红型)和生命附加金管家年金保险(万能型)”的保险产品,根据合同条款,该产品在五年后并不能归还本金!反而会扣掉差不多一万元!为什么会扣钱?黄女士告诉记者,“合同上并没有列出原因,银行的区域经理尹经理也没有进行说明。”
于是黄女士马上致电银行客服热线95535,希望退掉这一份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银行理财产品”,拿回自己当初交纳的1万元。客服回复会进行核实并处理。第二天,黄女士接到林柳青的电话,林承认自己当时确实没有跟黄女士讲清楚。原来,林表示她当初所说的“归还本金”是指客户在五年后收回的本金与所得红利的总数肯定会达到或超过共交纳的5万元,这相当于归还本金,并一再表明自己没有欺骗黄女士。
“没有欺骗,但确让我相信会归还,而决定买下这份理财产品了。”不满意对方解释的黄女士,随后又致电银行客服沟通了三四次,均得到“会尽快处理”的回复,然而,直到现在,时间又过去了好几个月,银行还没有作出任何处理。
签合同者是一名“实习生”?
黄女士注意到,保险合同上签署名字有林柳青,然后想询问其真实身份。此外,林发现在自己打电话给客服后第二天就知道了,便猜想林在公司的职位应该不低。然而,结果却令黄女士大吃一惊。银行尹经理告诉黄女士,林柳青并非银行正式员工,她只是一名实习生,目前尚在休产假中,半个月后才会回到工作岗位。那么,合同上为什么会有一个实习生的名字呢?难道实习生也能签署合同?实习生也能享受产假待遇、产后再接着“实习”?尹经理回答说合同上所签署的另一个叫张雯敏的人是他们银行的理财经理,只要经过理财经理签名,合同就可以生效。然而,黄女士感到奇怪的是,保险合同上林柳青的职位写的是银行大堂副理!并非什么实习生。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