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投资+分红”,这是几乎所有银行保险产品打出的响亮口号。如此诱人的产品怎能不叫人心动?于是“心动不如行动”,在还没有搞懂产品特点的情况下,不少人草率签下了合同。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诱人的收益往往也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例如,退保的高额费用就足以“吓”得你望而却步。所以——
银行、保险公司宣传有点“水”
建行的一个营业网点,其产品展示台上,有一款宣传语为“好太太们,哪个不打如意算盘?”的银保产品。这是太平洋寿险开发的“红利发”两全分红保险。记者拿着宣传彩页去理财服务窗口咨询。
记者:这款产品的保障功能和收益怎么样?
银行人员甲:保障范围宣传册上都写得很明白,只有疾病身故或者意外身故两种情况下才能获得赔付。这款产品的收益还是不错的。首先,买这个产品不用交利息税,而且收益也比同期国债高,另外还有分红。每份的年固定收益(1000元/每份)为56元。
记者:是每份每年的固定收益为56元吗?
银行人员甲:是。
记者:这款产品卖得怎么样?
银行人员甲:卖得很好呀,我们营业部每月都可以卖掉几十万,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00万。我们内部员工觉得这产品不错,自己也买一些。
如果每份每年的固定收益为56元,那么意味着该产品的年收益率达到了5.6%。真的有这么高吗?记者带着疑问第二次走进了这个营业部,这次换了一位服务人员。
银行人员乙:如果购买一份“红利发”,5年期满可以获得“1062元+累积红利”,也就是说5年的固定收益为62元。56元是原来这款产品5年期满的收益,不是一年的收益。
如果说银行人员业务知识欠缺导致口误还有情可原,那么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士信口雌黄就难免有误导之嫌。
记者去农行一网点咨询银保产品,正好碰到泰康人寿的一位业务员在销售泰康人寿“千里马两全保险(分红型)B款”。这位业务员向记者介绍该产品的年收益率为3.5%-5%,保底年收益为2.5%。
记者随后拨打了泰康人寿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95522,服务小姐称该产品并没有保底收益,投保人收益多少要根据投保年龄和投保期限进行具体计算。
■案例解析——
银行卖保险≠银行信用
银保≠储蓄
案例:2002年底,江小姐去某银行网点存钱,由于排队等候的人较多,江小姐无意中看到了一款银保产品,银行人员告诉她这款产品可以免利息税,收益也比同期存款高。由于是银行销售的保险,江小姐觉得有银行信用作担保,没犹豫就买下了。可今年急着用钱,想提前退保,一咨询才知道,退保不仅收益全无,而且还要加收手续费,连本金都难以全额收回,所以只有再“忍一忍”。
解析:银行保险不是银行开发的产品,它是由保险公司开发,利用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代销的产品。银行替保险公司卖产品,同时收取手续费,银保双方只是代理关系。所以银行不承担任何信用担保责任。
目前大部分银保产品的保障功能是很少的,因此让人觉得更像一个储蓄型产品,但它毕竟不是银行储蓄。所谓的保底收入,其实就是监管部门的预定利率,但如果投资者想提前“支取”,投资者就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保,损失是必然的,这就是它和提前支取也可获得活期利息的银行储蓄的最大区别。
■帮您算笔账——
从大部分银行保险产品的宣传看,既有保障功能,又有不错的投资收益,显然是非买不可了。但以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状况和有限的投资渠道,市场主打的5年期银保产品到底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和保障?如果退保,投资者又要遭受多少损失呢?
以李小姐一次性购买1万元5年期泰康人寿“千里马两全保险(分红型)B款”为例,在5年保险期间各种情况下的收益与风险见附表。
■专家支招——买前要“三思”
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讲,银行保险可以为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方都创造较大价值,实现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的“三赢”。对客户来说银行保险尤其方便,由于银行保险产品简单实惠,加上银行信誉较高、网点普及,所以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购买。但是由于目前银行保险公司人员存在误导宣传,而消费者本身的保险知识又不多,这就造成了很多买完银保产品感觉被“套牢”的案例。但这并不代表银保产品不能买,关键在于消费者购买之前要“三思”。
首先,要明白银保产品的卖点在哪里。可以免利息税是它的一大卖点;“保障+投资+分红”,看上去可谓又有保险保障又有保底收益,但它的保障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再看收益,由于我国规定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不超过年复利的2.5%,所以它的收益也不会太高,是一种稳健型的长期投资品种。
第二,考虑资金流动性。即如果这笔资金至少在5年内没有别的用途,确实属于闲置资金,则可以选择购买;否则,一旦购买再想退保便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认真看合同。合同条款中规定了投保人的全部权利和义务,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凭证。不管银行人员如何介绍产品,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要以保险合同的规定为准,所以消费者一旦决定购买,一定要仔细研究合同的内容。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