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中国股市熊冠全球,而同样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投资上也几乎是满盘尽墨,用腥风血雨来形容并不为过。新年来临之际,如何突围自然就成了值得期待的话题了。
突围,自然可以强冲强突,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只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代价未免过于惨烈了。而且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在充满如此多不确定性的2012年就一定可以成功。
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看问题呢?我们是不是走在了一条不那么正确的道路上,陷进了网中,越挣扎越被困呢?
首先得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投资?简单说是两点:1、资本逐利的自然要求;2、资产、负债匹配的需求。资本逐利不难理解,而这第二点却并不广为人知,被大大的忽略了。从保险(尤其是寿险)的经营规律来看,保险公司是以占用资金的方式来承担未来可能(也必然)的责任。其负债(尤其是长期负债)的复杂性或许是任何其他行业都难以相比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这种复杂的长期负债必须要以合适的资产方式进行匹配,而投资正是不二选项。
其次,如果投资是必须的,那还得搞清楚何为投资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投资。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点:1、安全性;2、流动性;3、收益性。
保险应对的是未来,投保人交的很多是养老的本钱,投资的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考虑,这点和社保基金有得一比。任何其他因素都不可以影响到其本金的安全性。而保险又需要时时应付可能的赔付压力,所以必须保证资金的必要流动性。
可在目前,最为大家所看重的恰恰却是本应该排在最末一位的收益性,而最重要的安全性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际上这既有资本市场的误区,也和保险公司本身的经营策略有非常大的关系:轻保障,重回报,从根本上违背了保险的初衷,走上舍本逐末的道路。
以寿险为例,保险公司出于竞争、规模、业绩等的压力,仍然只能押宝在投资型产品,以投资收益的许诺与其他理财产品争夺客户。而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业务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这样经营利润的来源就必然主要依靠利差,而非死差和费差。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保险投资亦只能大多随波逐流,追涨杀跌,并不比散户高明多少,甚至危及了资金的安全性。而对于股市以外的其他投资渠道,如不动产、投资基金、甚至担保、借贷等,保险公司则鲜能或有涉足。
需要厘清思路的是从经营角度看,保险公司首要的追求应该是承保利润,而非投资收益。一旦这点清楚了,则无论是产险还是寿险,都自然会走上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的道路。当保险人可以持续、稳定地创造出承保利润时,无论股东、资本市场,还是管理层本身就可以将投资引回到其安全、流动性和以增值为主的收益性这样健康的轨道上来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不同投资渠道、产品的组合自然可期。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心态放轻松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则反而诸事皆易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突围不需要那么辛苦,现成的路就在那儿,没人拦,也没人堵,轻轻松松地就走出来了。不是吗?
让保险回归保障,形成保障、经营、投资的良性循环,希望这新年里的美好期待和祝愿可以成真吧!如果梦境允许再奢侈一点,就寄望监管部门能在全行业稳健经营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均衡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收益,也让我们奢望一把银行家们那豪华得不好意思的利润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