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老人理财防忽悠有方法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由于很多老年人在理财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对大量的新的理财产品不会分析,以致于很多人只能求助于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但当“理财师”队伍还存在着角色错位时,老人们的理财悲剧便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正确的理财理念是对个人财务的合理安排,并非是简单的投资,更不是买一些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或保险产品等就是理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人也需要理财,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财务,安排开支,以应对收入下降、医疗费上升等老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由于很多老年人在理财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对大量的新的理财产品不会分析,以致于很多人只能求助于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但当“理财师”队伍还存在着角色错位时,老人们的理财悲剧便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老年人容易踏入的投资陷阱

  外汇存款风险不可忽视

  赵老伯是个很谨慎人,股市这样波动巨大的投资市场,他从来不碰。退休前收入不低,再加上多年来省吃俭用,手头有了10万元的储蓄。2008年初,恰好储蓄到期,赵老伯去银行办理转存手续。在排队等待受理业务的当口,赵老伯发现澳大利亚元的存款利率要比人民币高好几个百分点,再想到有朋友抱怨孩子去澳大利亚念书,却遇上这几年澳元对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扬,于是便“鬼使神差”的打消了转存定期的要求,而是要求银行柜台小姐帮其将人民币兑换成澳元并办理澳元的定期存款。

  怎知道,虽然澳元的确可以比人民币提供更高的存款收益,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其汇率却是风雨飘渺,1澳元在2008年初还可以兑换将近6.6元人民币,但到了2008年末2009年初却只能兑换4.4元人民币元,这意味着不过一年,赵老伯10万元的银行存款便因为汇率变动而损失了三分之一。

  点评:传统上,我们都将银行存款视作无风险的投资对象。就人民币存款而言,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非人民币的外汇存款,则情况完全不同。外汇存款,虽然也带有存款二字,但本质上其外汇投资的属性更强。虽然以外汇作为结算单位,你可以获得稳定的存款利息收益,但是你却必须承受外汇相对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风险。虽然一般来说汇率波动小于股市,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有时候依然是“不能承受之重”。

  这样买保险,感觉很受骗

  孙老伯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银行,也是存款到期的转存。当孙老伯在银行柜台向服务小姐表达了转存的意愿后,服务小姐却建议孙老伯改买某款保险,说收益率比存款更高。孙老伯对保险不懂,但却相信银行的推荐,便同意了改买保险的建议。

  但是,当柜台服务小姐帮其准备手续时,却发现孙老伯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允许的投保年龄,眼看投保不成了,服务小姐灵机一动,劝孙老伯改而为他的不过十来岁的小孙女儿投保,而孙老伯则作为受益人。于是乎,七十多岁的孙老伯便为十来岁的孙女买了这份具有寿险性质的储蓄类保险,受益人是孙老伯——当然前提是孙老伯必须比孙女晚过世才行。

  过了一段时间,孙老伯的女儿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个保险买得毫无理由,而且收益情况也不如银行柜台的服务小姐说的那样优厚,便想退保。但因为过了犹豫期,真要退保的话,当即就要面临10%以上的退保费用,不但收益享受不到,还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实在让人郁闷。

  点评:老人上了年纪,由于投保保费大幅上升,保险的保障功能对其已经并不太重要了。而保险作为一种强制储蓄工具,又有着过高的投保费用,而且若要提前支取还将面临很高的退保费用。对老年人而言,买保险尤其是在银行渠道买保险,往往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保监会新近规定禁止在银行储蓄柜台销售银行保险,也正是因为以往老年人受骗上当投诉的案例实在是层出不穷。

  另类投资,可信吗?

  最近某位“民间股神”被公安机关逮捕,李老伯又是高兴又是担忧。高兴的是,作为这位“民间股神”的受害者,终于看到了事件的最新发展;担忧的则在于,不知道自己被骗去的30多万元能够追回多少。

  因为在网上看到“民间股神”神奇的A股投资技巧,李老伯报名参加了这位“民间股神”的投资培训班。培训班上,“民间股神”不断向学员推荐一些据说马上就要在美国上市的“原始股”,在他口中,只要买入耐心等待上市,那么像那些IT新贵般一夜暴富就决不是梦想。禁不起多次劝说,李老伯在2006年末拿出了30万元买了某公司的原始股。等啊等,一年又一年,早就过了“民间股神”允诺的半年上市时间表,原始股依然还是原始股,丝毫没有登陆美国的迹象。李老伯很担心,手中的这些原始股最终将变成一张废纸。

  点评:美国原始股,是近年很多老人上当的一个重要投资领域。太多的人轻信推销人员的允诺,将其视为一夜暴富的捷径。然而,这些被当作宝贝买入的美国原始股,要么如李老伯买入的那样迟迟不能上市,要么就是在美国OTC市场买壳上市,但股价却不过是买入价的20%甚至10%。其实,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便会明白其中的不可靠:若这真是一夜暴富的良机,销售人员自己藏着掖着还来不及,怎么会积极推销给素昧平生的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来路不正打着暴富幌子的“另类投资”,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错位:理财师更像销售员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从开展理财业务至今还不足十年,真正开始引入理财教育至今不足五年。在这五年内,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的涌现,绝大多数的理财人员目前都不足35岁。他们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代的理财师,他们从事理财业务的时间都还不长,他们学习的都是国外的理财理念,有很多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的理财师,在本次的金融危机之前跟本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同时他们又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业务指标压力,所以许多的理财师表现得更像一名销售人员,从而无法起到作为一名理财人员的真正作用。

  而许多老人由于自己缺乏对理财产品的分析判断能力,更出于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往往将理财的选择权、决策权交给了柜台里的“理财师”,这就好比你到菜场买菜,将选择权交给了营业员,“你帮我挑吧”,营业员为了更多地完成销售任务,一定是将贵的菜,或者不新鲜的菜先卖给你。而与买菜不同的是,理财产品的结构性能相对更复杂,有些产品可能“理财师”也没弄明白,比如,外币存款需承担汇率风险,对于很多银行人员来说,在本次金融风暴导致国际汇率大幅震荡之前,可能很少想到。

  我想说,许多“误导”或许并非是“理财师”的本意,只是目前理财业正处在一个非常痛苦,但又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就是所谓“成长的烦恼”。相信随着我国理财业的迅速成长,理财人员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关管理考核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财理念会逐步形成,产品系列也会逐步丰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理财师队伍也会逐渐成长起来。

  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老人如果要理财,更多地要靠自己,决不能把选择权、决策权随随便便交出去;而如果不会分析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则真的还不如不理财,或者可以选择安全性理财产品,如存银行,买国债。

  老人理财两个基本原则

  我认为不是绝对地说“老年人不理财”,老年人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财知识,适当理财,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人理财重要的是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长期坚持,不要一味追逐高收益,就能做到轻松理财。

  一、安全性原则。老年人一般退休后收入多会大幅低于退休前的收入,退休收入的增长率也低于通胀率,这样就是造成每年的储蓄不断降低,甚至会负增长。这时在退休前积累的财富的安全性就非常的重要,所以老年人理财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安全”。

  理财中有一条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收益永远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必定越大。老年人在选择理财方向时往往会货比三家,哪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越高就会选择哪家。其实在这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明白,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中这家的收益要比别人的产品高,在高收益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自己无法承受的高风险。产品的投向、期限、流动性、担保、结构等都可能会对产品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要选择自己看得懂的,适合自己的产品,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收益较高的产品,或者是在收益相等的前提下选择风较小的产品。

  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公式可供参考,就是“100减去年龄”,等于可以投资的风险资产的比例。举个例子,一位65岁的老年人,他适合将65%以上的金融资产放在保本型产品中,最多将35%的资产投向有风险产品。

  二、方便性原则。有许多老年人,因看到银行的利率表上,存期越长,利率越高,便把平时不用的钱全存成了三年和五年定期储蓄、或是购买三年和五年期的国债。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的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生病、住院等都是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常常会有急需用钱的时候。这就要求老人在存钱的时候,适当考虑支取的方便性。如果都存了三年期的,到时候因为急用,将三年期的存单提前支取了,利息将全部按活期计算,往往会造成非常大的利息损失。如果是全部购买了保本型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有很多的这类产品提前终止会有一定的本金损失,大多数的产品是客户不得提前终止的,如果是要急于就医的话,可能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适合老年人投资的部分理财产品

  保本型产品

  储蓄、国债、货币基金、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保本基金、储蓄型保险非保本型产品(风险角度从低往高排列):

  短债基金→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股权质押信托→债券型基金→企业债券→混合型基金→投连险→偏股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房产→股票→民间借贷→私募股权基金(混合型基金以上的投资渠道相对风险较大)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