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2005年开始,中央连续7年提高了企业的养老保险待遇,但是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提出
1.“双轨制”使得企业退休人员感受不公平,享受二等公民的退休待遇,由于所处企事业单位不同,养老金水准相差较大,还有的事业单位职工在工作期间不缴费,但到20年退休去领养老金。现在,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想与享受优厚养老条件公务员和大量国企看齐。
2.制度不统一,目前以人群为划分的制度有很大弊病,从待遇上,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关系比企业高了很多。有人提出,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职退休人员的待遇低两倍。
二.历史与现状
1.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家庭养老,80年代中期以后,实施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基本模式。1997年,国务院决定,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缴费比例不超过工资总额20%,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工资的8%
2.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的标准从本人工资为基数,发放时根据其本人的工龄长短。国家机关公务员退休后,除了全部额发放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以外,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比例发,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则按暗处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项之后的一定比例发。
三.实施改革
1.1984年美国、1986年日本,还有欧洲等国,统一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体制
3.逐步提高企业养老水准,缩小与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养老差额
4.2015年基本建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5.实行社保待遇标准将逐步与物价挂钩,是实施社保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还是实施社保水平分制与物价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双挂钩”需慎重。
低保面临通货膨胀,是很有压力的,我国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建立联动机制,明确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四项主要内容,如保障对象、启动条件、联动措施和补贴标准。
建议政府要研究:如何确定通胀警戒线,一旦超过就启动“物价社保”联动机制。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