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价值投资者,特别是那些以为自己能够复制巴非特的人,热衷于找所谓的“基业长青”的公司,也就是“优质资产”,这些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存在“基业长青”的公司,那么,找出这类公司的一些共同或相似点,然后,将这些共同点作为标准去筛选上市公司,找出基本符合这些标准的公司,就是投资(候选)对象。
应该说,这种想法和标准有比没有强,有时候也真能找到几个“优质资产”,但使用者必须明白:那些筛选标准只是参考指标,你可以作为提高你胜率的助手,但如果过于迷信它们,将它们作为基本面几乎全部的判断标准的话,你面对的风险其实是很大的,特别是当你没有多少经商或经营企业经验的情况下。
逻辑上看,如果优质企业都有B,C,D等多种共同属性,即便假设所有的优质企业都已经被研究过,这些B,C,D等共同属性也只能算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B,C,D等属性的企业,不大可能成为优质企业。
而很多价值投资者的思考方式却是某种程度上将B,C,D等当作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分析和评估多是罗列出某个企业是怎么符合B,C,D等标准的,后面的结论和信心多是建立在这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别的分析,包括风险分析,通常都是第二层辅助的作用。价值投资者常用的'安全边际'也只是从“量”的角度考虑,并不能解决B,C,D这些“质”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思维角度看,这种思考方式属于后推(BACK-TEST)型:知道结果,往过去回去找些原因。就象我们前面说的,这种分析有比没有强,但如果一个投资交易者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失败的可能性相当大。原因很简单:投资交易是个前瞻性的思考活动,过去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投资者成功与否,更多的在于你前瞻思考的能力,后推型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巴和巴粉们在这儿又错了。
没人否认格雷汉姆与价值投资法对巴演讲中提到的几个人成功的帮助和影响,但这些人的成功是否都是因为价值投资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价值投资法,用别的投资方法,那几个人的投资是否就一定不成功呢?巴似乎根本没考虑到这一点。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