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举牌大户”安邦人寿的总保费规模已超越
平安人寿,位居寿险行业第二,而这其中近8成资金来源于
万能险;与此同时,不少新进险企更是依靠万能险冲高投资数额、做大资产规模,大有一改行业格局之势。
作为“舶来品”的万能险因何能在中国市场走红,并成为不少新进保险公司趋之若骛的产品?行业大喊大举下,又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风险?
万能险在中国一波三折
万能险最初诞生于美国。1979年,美国哈顿寿险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万能寿险,由于缴费灵活、保障可调等特点,很快便受到市场的青睐。
根据LIMRA(美国寿险协会)统计显示,1985年美国万能险在整体寿险市场占比为38%,直至2015年,该产品占美国寿险市场的比例仍保持在40%左右。
万能险最初的流行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加剧了市场利率的波动,传统寿险的低预定利率无法达到客户的投资预期;二是传统保费统收统支的方式不能体现保险账户资金走向和价值,而万能险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保费灵活性以及保障透明性的要求。
在通过和银行渠道合作销售后,万能险继而打开了欧洲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英国、荷兰等国,并进一步成为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热销产品。
在中国,万能险的“走俏”则可谓一波三折。
2000年,监管部门曾一度强令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至2.5%,为了振兴当时“萧条”的寿险市场,监管部门正式引入了万能险这一舶来品,并由
太保寿险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万能险产品。
2003-2007年,万能险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上升期,但2008年受累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万能险结算利率又一度跌破4%,此后步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