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保监会连续发布监管政策,既公开了受到监管的保险公司,又强调了险资把控投资风险的必要性,行业整顿行至中盘。以
万能险为主要产品的险企正面临产品转型大趋势,而小型险企受到冲击最为明显。负债端,万能险吸金效应将走向何方;资产端,万能险账户投资将何去何从,成为险企资产负债匹配课题中引人瞩目的角度。
万能险“年关”来临
2016年末,保险业万能险整治成为新热点。保监会直接点名并采取监管措施,更使投资者开始关注万能险及其在2017年对市场的影响。2016年12月28日,保监会表示,已对万能险业务整改不到位的
华夏人寿、东吴人寿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3个月内禁止申报产品的监管措施,将对包括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等在内的9家已报送万能险整改报告的公司,派驻检查组进行现场核查。而此前,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业务。
12月28日,保监会对《关于建立监管公开质询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所建立的监管公开质询制度中,业务经营类方面包括保险产品设计、业务模式、销售理赔行为等有关问题,资金运用类方面则包括保险资金举牌、收购、境外投资,以及与关联方之间开展的保险资金运用等有关问题。
12月30日,保监会向各
人身保险公司发布通知,将建立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制度。2017年1月1日以后开业的人身保险公司自开业之日起一年内应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业务,开业满一年后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开展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
保监会于2015年2月16日放开万能型人身保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将前端产品定价权交还保险公司,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一篮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万能险成为部分保险公司的主打产品,更成为个别市场主体快速吸收保费用于资本运作的工具,使得保险保障功能被掩盖。
中债资信保险行业研究员佘勇表示,万能险的主要用途是快速扩大保险投资规模,使投资端具有规模效应扩大盈利使收益最大化。部分保险公司本身掌握着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或者为控股银行、房地产或其他企业,通过承保端的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对于部分希望快速扩大保险规模占据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好投资收益的保险产品来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更具竞争力的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就成为最佳选择。
而在银保渠道、互联网保险渠道上,更是出现了多种以预期收益率为推广热点的万能险产品,一度引发市场对保险理财的关注和质疑。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保监会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制度、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