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总结出一个流程,可以供各位参考一下:
第一步、明确买保险的目的。
买保险一定要有目的。没目的的购买,或者是在别人鼓动下的冲动购买,往往会带来很多后期的麻烦。所以,我一向要求客户先明确自己买保险的目的才给客户推荐保险的。说白了,就是你买保险,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或者是想实现什么目标呢?或者是想达到什么效果呢?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朋友,在几年前为孩子买了份万能险,她买万能险的时候告业务员说她就是想为孩子存些钱,仅此而已。业务员就给她把风险保障设定为两万元,每年只扣极少的保障费,其他的钱都放在分红账户里去生息。后来她认识我以后问我这样合适吗?我认为这样很符合她买这个保险的目的。
另一个朋友,为自己买了分红寿险附加重疾,一年要交三千多,共交三十年。后来认识我以后,问我她买的合适吗?我问她买保险时的目的是什么,她说就是管大病,那我就认为这个险种不完全符合她的目的了。因为她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大病保障,那么完全可以买纯大病险,一年交不到两千元,只需要交二十年,就可以保障同等保额了。这个就属于买的时候目的明确,但是业务员推荐险种有误了。
买保险的目的有很多种,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需要人身保障,保障自己若有意外的话,能够为孩子留下一笔钱。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强制储蓄。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解决孩子上学结婚等问题。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想有个地方存一些闲钱而已。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保障意外事故(买了车的人多数都有此目的)。有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如此等等。
有了目的,就会缩小选择范围了。而不是盲目地听业务员说哪个险种好就买哪个了。特别是冲动购买以后,发现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就会对保险产生厌恶心理了。这也是我选择在网上销售保险的原因。因为网上买保险的客户目的性都比较强,很少有冲动购买的现象。
第二步、明确自己的保费承受能力。
这一步很重要。保费承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保险的选择千差万别。在相同保费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拥有保障,才是我们买保险的根本意义。
拿我来举例子吧。我自己有康宁定期十万元,每年交费2100元。同时给我家妞也买了康宁定期十万元,每年交费1000元。在买这个险种的时候,我妈妈希望我给妞妞买瑞鑫。因为我当时计算了一下,认为瑞鑫的性价比较高,总收益远大于康宁定期。但是第一,当时我的目的就是大病保障,并没有考虑理财这一块。第二,同样是给妞妞保障十万元的重疾,选择瑞鑫的话每年要交3600多元。即使是明知道瑞鑫的收益高得多,可我只打算负担三千元的保费,选择了瑞鑫,就无法为我自己买保障了。在这个时候,明确自己的保费承受能力,就是一个关键因素了。不要因为哪个保险收益高,就放弃了自己买保险的真正目的。
不过我个人对瑞鑫印象极好。呵呵。
有很多人买的保险,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特别是现在通货膨胀这么严重,很多人认为没有分红的险种太不划算。所以买什么保险都先考虑收益。任何事物,想要高收益,就得有高投入。(低投入高收益,那是风险,肯定不是保险。)所以,一味地追求了收益,而投入了较多的保费,导致保障额度反而不够了,背离了买保险的真正意义。
第三步、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现实状况。
先拿我来举个例子吧。去年我跟一个朋友说国寿福禄双喜三年期交不错,算了算觉得收益还行。朋友说那咱们一起买吧。我直接告诉她说我不买。她问我为什么。我说我现在的保险需求是养老,因为我的养老金比较低。而我这个人的缺点是存不住钱,一点都存不住。虽然双喜返的生存金也可以用来做养老补充,但是它不像纯养老险那样强制性要求只能到了退休的时候领钱。对我这种存不住钱的人来说,早就把人家返的生存金领出来花掉了。根本等不到养老的时候。
这就是我的性格缺点。而我的现实缺点就是养老金太低。在了解了自己的缺点以后,才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保险。
像公务员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单位的退休金。那么对于前者,买像双喜这类产品做一定的补充,是完全可行的。而对于后者,则应该考虑纯粹的养老问题。
有的人很有毅力,可以做到坚决不去动用保险公司返的什么生存金啦关爱金啦,那么买双喜这类产品做教育储蓄、医疗储蓄都可以。而有的人定力不够,可也需要做教育储蓄、养老储蓄,那就要选择那种纯教育险、纯养老险,即只有在指定的年龄领钱的险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有的人父母没有收入或是保险,还有的人背负着房贷,还有的人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等等,那么他就需要很高额的寿险来做后盾。不管你认不认可保险,不管你觉得吉不吉利,你都应该选择高额寿险。
工作方面的差异,性格方面的差异,家庭结构方面的差异,年龄的差异,都会对险种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影响。
先写到这儿,总觉得没写完,可是困了,一下子想不起少了哪一块了,回头想起来再补进来吧。惭愧。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