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保险营销员单方面的错,就像我们总是习惯抓住直接抠动扳机的人,似乎那就是真正的凶手,绝难想到他们可能同时也是受害者。既然营销员群体中存在如此广泛的销售误导,那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现有的保险营销员体制出了问题。
很难说现有的营销员体制是公平的。有多少人是莫名其妙地进入保险营销员的行列?他们被连蒙带骗,突然之间发现原来自己接下来要做的竟是保险营销员而不是自己之前报的那个职位。即使其中一部分人接受了这样的安排,选择成为一名保险营销员,但是保险公司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保险产品准确无误的告知给他们?记者曾经参加过某人寿保险公司为保险营销员举行的产品培训会。如果当时下面坐着的不是保险营销员而是普通投保人的话,那确实是一幕典型的销售误导。
即使是业内第一梯队的保险公司,其营销员体制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营销员来说也难言公平。多数保险营销员被误导进来,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更谈不上归属感,这份工作也难以使他们获得所需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保险公司“引诱”着,受现有营销员体制的激励,奔着利益最大化而去,满脑子里面想的都是“干一票大的”。这种多层次管理,以市场倍增学原理为基础,以人际传播为基本形式的营销方式已经因为管理和运用不当,从多层次直销演变成层压式推销,并成为形成销售误导的潜在诱因。
当契约PK诚信
江苏何女士告诉《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其母亲2008年在办理定存业务时被误导够购买了一款银保产品。据其描述“业务员不曾佩戴工作牌,也不曾出示任何能证明其身份的证件,用比银行定期利息高,返还10%并分红等说词误导利诱我母亲,用送保障的说词来掩盖卖保险的真相,让她误以为钱一直是存在银行里。关于犹豫期,退保风险,缴费期和保险期,红利的不确定,产品说明书等从未曾提醒和告知。从始至终除了让她签名以外,所有资料都是业务员代为填写。”
何女士认为,这是明显的销售误导。“而且我们连续三年缴费5000元,当初承诺的每年分红,至今没有看到红利单。”
在何女士多次与保险公司交涉无果后,在几家保险行业网站上进行投诉。保险公司看到后,主动找到她,按照定期存款利率,将三年所交本金和利息退还给了她。
在记者联系的多位投诉者中像何女士这样投诉后问题得到解决的不是只有她一个。广东的叶女士办理退保时无人理睬,在媒体投诉7天后不但顺利退保,还拿到超出所交保费的一部分补偿,多出的这部分是什么,她说“我稀里糊涂的搞不明白”。
同样在山东的谭先生在犹豫期过后退保,保险公司告知其要损失4000多元。但他认为当初保险公司代理人夸大收益,有误导嫌疑,而退保的损失又太大,于是在公开媒体投诉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与其协商,少收退保费,扣除了1400元。
如此这般,保险公司本身存在销售误导,当消费者投诉后害怕事情闹大便选择私下了结,息事宁人。保险公司原则何在?合同约定是遵循契约精神,而要求双方遵守约定的前提是对等的,可见保险公司不诚信经营在先,自知理亏。
银保网点暗访:“炒停售”变身限量促销
记者发现,除非主动问及,理财经理不会主动向客户推介银保产品,而是热衷于介绍银行发行的一些理财产品
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农工建及广发银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的多家网点后发现,在售银保产品减少、银行理财经理也怠于推销,有的银行网点甚至不再出售银保产品。银保渠道不再那么炙手可热,学者分析说,这或许对于治理销售误导是件好事情。
在建设银行(601939,股吧)的两个网点内,只有生命人寿的三款产品在售,分别是生命红上红C款、生命红上红E款和生命红上“鸿福”。工商银行(601398,股吧)网点在售的有中意人寿金元宝两全保险保障计划和中意吉祥两全保险B款保障计划。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在售一款国寿新鸿泰金典版两全保险(分红型),主打中银保险公司的短期意外保险卡。广发银行在售信诚六福盈门两全保险C款和B款。而在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和华夏银行的网点内,已经没有在售的保险产品了。华夏银行的一位大堂经理助理告诉记者,最近一个多月该网点都没有出售过银行保险产品。至于具体原因,她未做具体解释。
记者发现,除非主动问及,理财经理不会主动向客户推介银保产品,而是热衷于介绍银行发行的一些理财产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