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专家教你买保险 > 正文
小心理财产品的销售陷阱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针对消费者投诉咨询的情况,(山东)省消协走访了有关专家,认为理财产品销售中存在四大问题。

  针对消费者投诉咨询的情况,(山东)省消协走访了有关专家,认为理财产品销售中存在四大问题。

  问题一:

  消费者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银行网点,且种类繁多。有银行自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代售的基金类理财产品,代销的保险公司保险类理财产品,以及定向投资重大项目的信托类理财产品等。

  部分消费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往往会与银行储蓄联系起来,认为银行存款能保证本金并有一定收益,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也会只赚不赔。一些消费者被理财产品推销人员宣传的高额预期收益所诱惑,将预期收益误认为是产品的实际收益,殊不知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理论上也意味着需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必须理智、谨慎,合理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问题二:

  理财产品销售存在误导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侧重宣传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对其存在的风险提示严重不到位,特别是对保险产品购买后的不可逆性、提前支取或中断续交需要承担有关费用或可能出现的损失等进行回避,甚至只字不提。如:在网点显著位置通常会标明预期收益率,且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有的甚至宣传到“15%至18%”的预期收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最低收益为15%。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一种产品在客观情况最佳时才能达到的收益率。有的宣传材料用大字印着“收益18%”,同时用小字印着“3年”,此时消费者往往误以为年收益率是18%。

  这些数值只是一个预估值,不是最终的收益率。据对这类问题的调查,有65.3%的消费者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受到过误导。如:市民周女士称,自己在一年前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签字之前客户经理介绍这款产品属于“保本型”。然而等到周女士拿出30万元的积蓄购买了这款产品后,才发现产品说明书里赫然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问题三:

  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畅

  目前,各家银行对信息公示的尺度并不一致,虽然有银行或基金公司的网站信息发布渠道,多数消费者还是希望银行能定期提供账单,但多数银行表示难以操作和提供账单,能提供的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投资方向,有的几个月才简单公布一次净值。造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具体运作、净值变化、潜在的风险等信息获知不全面,无法对行情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被动地接受投资的结果。如:杨女士去年3月分别购买了同一家银行的两款理财产品,近日到银行查询收益时被告知,预期收益“10%至20%”的新股申购产品实际收益可能只有2%至3%,具体情况到期日才知道,另一款产品收益不提供净值查询。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