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2008年正式推出银行保险代理业务,昨日其致电南都称并未向贷款客户强行搭售保险。IC供图
在银行贷款被搭售保险,在银监会明令禁止之后,是否依旧有银行继续违规操作?
保监会昨日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投诉情况通报中称,涉及保险中介机构的销售误导投诉51个,其中有广东消费者反映渣打银行向贷款客户强行搭售保险的情况值得重视。
针对此事,渣打银行昨日致电南都,称不存在此类情况,并未向贷款客户强行搭售保险。南都记者也就此事尝试采访广东银监局和广东保监局,但均未得到相应回复。保监会公布的投诉情况通报中还显示,一季度全国保险消费者投诉最高的省区市为广东,而分红险成为关键的投诉焦点,在多个投诉纠纷中占大头。
银行“擦边球”行为屡见不鲜
今年2月银监会针对银行不规范经营展开专项治理工作,出台七不准整治存贷款和服务收费,同时严格落实“七不准”禁止性规定。其中对商业银行要求“不准借贷搭售,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虽然银监会明文禁止贷款搭售这类强买强卖行为,但在银行的实际操作中“擦边球”行为屡见不鲜。
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商业银行会灵活操作保单质押贷款业务。有银行提出以贷款发放为条件,要求客户先购买保险,然后将保单拿到银行进行质押。而另一个较为隐秘的做法则是,银行为客户发放了贷款,但要求客户将贷款的部分资金用以购买某款保险,然后通过该款保险进行质押。事实上,通过上述两种行为,商业银行可以从中获取保险手续费。早在去年,保监会便叫停了银行利用贷款人的需求搭售保险的行为。去年8月,保监会下达保监寿险〔2011〕1312号文称,通过质押“该做法违反《保险法》投保自愿原则,所销售保险业务非客户真实需求,贷款到期后退保可能性较大。
不过,保监会昨日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投诉情况通报中称,涉及保险中介机构的销售误导投诉51个,其中有广东消费者反映渣打银行向贷款客户强行搭售保险的情况值得重视。针对此事,渣打银行昨日致电南都,称不存在此类情况,并未向贷款客户强行搭售保险。
某港资银行人士透露,渣打银行2008年正式推出银行保险代理业务,其首批代理保险产品包括面向北京和深圳客户的养老年金保险以及投资连结保险。至今,渣打曾与中德安联、安联、信诚等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分红险投诉占大头
保监会公布的投诉情况通报中还显示,一季度全国保险消费者投诉最高的省区市为广东(156件),而分红险成为关键的投诉焦点,在多个投诉纠纷中占大头。
按险种划分,寿险公司合同纠纷类投诉中,分红险166件,占人身险合同纠纷的40。59%。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分红险270件,占人身险违法违规类投诉的57。57%;万能险49件,占比10。45%;传统寿险32件,占比6。82%。
据保监会解释称,共有134项寿险投诉涉及退保纠纷,其中,涉及分红、万能、投连等人身险新型产品的98件,占人身险退保纠纷的73。13%。大多数分红、万能等新型保险产品退保的原因,是对分红、万能等产品的保障功能和投资收益不认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投诉人反映,销售人员在投保时对产品特性和投资收益作了不实宣传,消费者受到误导购买了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保险产品,或合同约定与销售人员解释不一致,是导致退保的重要原因。
在广东保监局开展的大接访活动中,分红险也是投保人重点投诉的对象。此前,保监会曾在《关于合理购买人身保险产品的公告》中表示,通常来说,家庭经济责任和紧急预备金可以通过购买保障型产品来转移突发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典型的保障型产品包括意外险、健康险和定期寿险等;子女教育和养老规划可以通过购买人寿保险或年金保险进行储蓄准备,比如分红两全保险、万能保险和年金等产品有确定的利益保证,且长期来看回报稳定,都是较为合适的选择。投资连结保险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保险消费者进行长期储蓄所用,但不宜作为短期交易的投资品进行购买。
链接
寿险销售误导、车险理赔难依然是难点
保监会昨日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投诉情况通报数据显示,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依然是保险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寿险公司欺诈误导占了投诉量的逾4成。保监会数据显示,共有386项涉及欺诈误导,占寿险公司投诉总量的43。96%。欺诈误导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印制带有误导客户内容的宣传材料。二是营销员在条款解释时夸大承诺收益、不如实告知投保人权利等。三是模糊保险产品和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的界限。此外,共有134项寿险投诉涉及退保纠纷。涉及人身险理赔给付投诉共计101项。
在车险公司中,理赔难占了八成。据悉,一季度,车险理赔纠纷事项共计201个,占车险合同纠纷投诉的87。39%,其中,反映损失核定争议的56个,反映保险责任争议的42个,反映拖延理赔等问题的103个。在各类业务中,车险合同纠纷共计186个,其中理赔纠纷162个,占车险合同纠纷的87。10%,主要反映定损价格低于维修成本、定损人员吃拿卡要、理赔周期过长和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文章来源:凤凰理财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