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重阳,不少金融机构“应时应景”地推出养老理财产品。据记者观察,这些产品普遍具有低风险的特点,还有意将服务对象定格在“银发”人群上。事实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上升的今天,以养老为目标的投资理财活动更要兼顾中青年,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到“白头”了再筹划养老。
普益财富调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等发行了29款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在规模超过10万亿银行理财市场中仅是个零头,但其数量却有不断壮大之势,资金大多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以稳健为主,符合养老产品“安全”的理念。
更有一批金融机构在重阳节当周推出养老“专属产品”。比如某股份制银行推出了一款重阳节专属理财产品,该产品为固定收益型产品,只面向50岁以上的客户,认购起点为5万元,主要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1%。而一家城商行也于10月23日-24日特别为老年客户推出量身定制的“重阳专属”理财产品,并在多家网点开展回馈养老金客户的优惠活动。
“时令”产品固然好,但在一些已经开始筹划投资理财养老的人们看来,金融机构这种“套概念”推出的养老产品并不适用。“他们认为只有50岁以上的人士需要考虑养老,其实正值壮年的人们更需要利用投资理财为今后的好日子筹划。”对此,一位年近而立的公司白领这样表示。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口将由现在的1.85亿(占全国人口的13.7%)增长到2053年的4.87亿(占全国人口的35%),换句话说,扎堆出生、扎堆毕业、扎堆就业的人们,在三四十年后又将面临扎堆步入老龄化的情况。而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测算,截至2010年,有24.1%的中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养老金,而10年前这个比例为19.6%。与此同时,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43.8%下降到了2010年的40.7%。而更需要正视的是,目前处于而立之年的一部分人士并不打算要孩子、甚至不打算结婚,这部分人的养老计划中刨除掉了子女辅助养老和夫妻辅助养老,仅剩日常储蓄和退休金。而在一些金融市场观察者看来,目前我国投资理财养老需求很旺盛,绝非是买国债、投资货币基金能够满足的。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机构还应将眼光放长远,并切实引导客户养成长期投资理财的习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