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鼓励行业创新发展的举措不断:拓宽券商自营、资管产品投资范围,允许券商设立子公司从事另类投资,拓宽基金公司专户业务投资范围,允许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并由个人持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政策放开后,券商和基金公司获得了类信托通道,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有利于壮大整个行业的财富管理业务规模。
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体制依赖的原因,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是风险的厌恶者,他们购买金融资产时,要么是看重产品结构的绝对保本保收益特性,要么是看重由银行或者政府信誉作为兜底的无形担保。这也就是为何银行理财产品中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好卖,以及近期基金公司不能保底收益的短期理财基金规模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放松业务管制后,通过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通道进行债券投资的理财产品会大量增加,这其中,大量含有保证收益的优先级产品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正不断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增量资金。这些新进入市场的资金,由于其资金特性的要求,必然会带动市场投资结构和投资风格的变化。
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和投资风格已经历多次转变。前几年,银行(含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是市场中最主要的配置型机构,他们主营业务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债券投资风格,主要是将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利率和风险上进行匹配;而券商自营和开放式基金,则是活跃二级市场最主要的交易型机构,基金经理的排名压力、激励政策、基金规模的波动和券商自营资金追求绝对收益的特性,导致他们在投资风格上以高抛低吸、杠杆操作、扩大收益为主。在市场严重分割的背景下,投资者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早些年银行间市场交投不活跃和交易所市场波动性过大的原因之一。
这两年来,在大量保本保收益的理财资金通过信托通道、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进入债券市场后,这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配置型机构特征。比如,某信托理财计划为结构型产品,两年期封闭运作,总规模1亿元,其中优先级9000万元保证收益5.4%,仅限于投资债券市场。该产品的投资管理人在考虑投资标的时,必然要衡量其收益率和期限结构是否能覆盖理财产品优先级的成本和期限,并且权衡其持有期的风险承受能力,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风险敞口,当有适合的投资标的物出现,管理人必然将其购入作为基础配置资产放入投资组合中。这样一来,当配置型需求较大时,会有大量符合配置需求的债券被作为基础配置资产储藏起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有些发行量不大的债券因常年无交易而被称为“僵尸债券”。
近期,多家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债券私募均在发行投资于债券市场封闭运行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在投资风格上必然会与以往不保证收益的管理型产品不一样。在前述财富管理大潮和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风行的背景下,相信我们未来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投资者增加配置型需求。而当市场发展到有足够多的配置型投资者和资金时,对于熨平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和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又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我们应该关注市场投资者投资风格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特性和需求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