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人追捧到沦为被质疑“庞氏骗局”,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两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过去一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状况怎样,表现又究竟如何?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的前11个月,国内银行共发行了23261款产品。其中1~3个月的产品是绝对主力,占所有产品数量的55%。但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却下降显着。1月份,1~3个月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有5.06%,之后逐月下跌,到了8月份的最低点仅为4.07%。
2012年上半年,央行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受降息以及市场流动性释放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全面下跌也在情理之中。随着年底的临近,银行揽储压力增大,11月份1~3个月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明显提升,为4.13%。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2012年走出了一个V形曲线。
但预期收益率毕竟只是一种可能,到期收益率才能真正体现银行的理财水平。
记者统计银率网的数据后发现,2012年共有22256款产品到期,19219款披露了到期信息。在披露信息的产品中,160款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7款收益为零,1款收益为负。
获得正收益的产品中,东莞银行一款“玉兰理财”债券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9%,但这款产品只有次级投资者能获得39.9%的高收益。其次是渣打银行一款新加坡元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获得27%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1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也展现出较高的理财能力,多款产品获得15%的收益。
收益为负的则是星展银行2011年推出的一款挂钩工商银行H股的结构性产品。由于该产品90%保本,最终显示亏损为10%。该行还有三款产品获得零收益。除平安银行有两款零收益产品外,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也各有一款零收益产品。
19219款产品中仅有1款为负,听上去理财产品的安全系数还挺高,也符合银行一贯的保险箱形象。但别忘了还有3037款没有披露信息产品,它们之中很有可能就隐藏着巨亏的黑天鹅。1月,工商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到期累计亏损16.45%;4月,北京投资者宋文洲起诉渣打银行理财产品致使其亏损5300万元。
相比于其他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总体来看其实还比较稳健,但没有哪一类产品是绝对安全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