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年终理财已经开始了最后大冲刺。往年一到年末,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吸引资金多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然而今年却不同于以往,理财产品收益飙升现象并未出现。据悉,在新的监管政策下,银行冲时点吸储的动力有所下降,而央行降息又导致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下调,再加上股市上涨的刺激,不少居民存款“搬家”,部分资金流出银行。
不过,年末历来是市场资金相对短缺的时候。随着“年末效益”的显现,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将持续紧俏,各家银行的客户争夺战出现白热化局面,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抢滩年末理财市场,业内分析称,理财产品市场有可能迎来一波收益率“上涨潮”。
理财产品收益率回暖
受多方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持续下行。数据显示,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周平均收益率已从年初的5.76%下滑至上周的5.07%,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也从年初的40%以上跌至3%左右。
据统计,降息后一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降息前一周下降1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7%。从分类产品看,降息后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提高,保本浮动型和非保本型产品的数量均大幅下降。但从各类型产品的收益率看,对于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讲,短期理财的收益率都有不同幅度下降,中长期收益率则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尽管国家降低了存贷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大不如前,然而随着年末的到来,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抢滩年末理财市场。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目前,消失已久的收益在6%及其以上的理财产品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集中在5%以上,有些产品收益超过了7%。
据银率网统计,12月13日至12月19日,共有776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23%。其中有4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占当期发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5.8%。而在上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的只有24款,占当期77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3.08%。在投资期限上,一年以上的长周期产品略有下降,短期理财产品受市场追捧。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