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买银行理财产品,但却被忽悠买了一款保险;销售时承诺高收益,可是到期分红却不及同期银行定存利息;说好的10年到期,但后来看合同才发现要想拿回全部保险金要等到60年后……
在“3·15”来临之际,备受诟病的保险销售误导现象再度引起消费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些投诉热线的粗略统计,记者发现,其中银保渠道的分红险营销纠纷已经在金融类消费投诉案件中占大多数。
监管部门频出重拳治理,但银保乱象为何仍屡禁不止?过去一年,既有“史上最严”银保新规的正式实施,也有险企在银保市场上的强劲表现,但要看到银保业务结构转型的效果,以及消费者投保路上阴影的消除,显然需要更多时间。
“被欺骗了5年,连本金都拿不回,更别说利息。”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当初在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一种理财型产品,其宣传单写明了一年存1万,连续存5年,每年获得按5万分红的红利,除此以外,每年返首年保额的百分之一,每5年返基本保额的25%,5年后可拿13670元以上的分红,并且称5年后可取出,保本保息。
满5年后,这位消费者打电话咨询,却被告知取出来只有49002元,还不够本金。实际上,类似这样的遭遇近年来比比皆是,并且根源都在于销售时有意或无意的误导。
长期以来,保险条款,特别是人身保险条款一直因其专业程度高、晦涩难懂而难以让普通消费者接受,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少银行工作人员会利用储户缺乏相关知识而将分红险产品介绍为一种与定期存款一样的所谓定期产品,并称利息高且保本无风险,如果储户禁不住诱惑,存单则很有可能变成保单。
“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一个分红型存款,我问银行工作人员这是不是保险,对我的本金有没有影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不是保险,对本金没有影响,一直到去年12月份有保险公司的人打电话说我买的保险到期该续保了,我才知道买的还是保险。”一位消费者投诉称。
根据投诉数据记者发现,消费者所反映的分红险误导主要包括:在银行买保险的时候,销售人员隐瞒产品是保险,只强调是高收益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误导消费者是买理财送保险;单纯将保险与银行等理财产品比较收益,欺骗消费者说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欺骗消费者保费可以随时提取,不损失本金,但却隐瞒提取时按现金价(1200.90,0.00,0.00%)值的事实。(来源:新浪财经)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