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息环境下,各种渠道的投资都出现了收益下跌的趋势。不少投资者把目光投到了保险理财产品上。市场对“短平快”的高现金价值保险理财产品热情高涨,中小型保险公司借此实现公司规模迅速壮大。这类产品虽然推动了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却潜藏着保险公司资产错配风险。业内人士建议对于保险理财要谨慎购买。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徘徊在4%边缘
季末马上到了,银行传统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央行降准后有微弱回落,银行理财产品在降准的大环境下勉强站稳了4%的关口。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小幅下滑,预期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已屈指可数。不过,中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还是相对较高,有些中小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能够达到5.5%,甚至是更高的收益。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上周156家银行共发行了1005款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增加64家,产品发行量增加8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8%,较上期增加0.08个百分点。其中,预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5款,市场占比为0.50%,环比上升0.17个百分点。
对此,银行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投资回报率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回升。而且一季度出现营销旺季后,4月份其整体收益水平或将跌破4%。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
保险理财受投资者青睐
相对收益一直下降的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成了香饽饽。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屡创新低,一些投资者于是另辟蹊径,将目光转向更具收益优势的万能险产品上面。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上销售的万能险产品收益率动辄就能达到5%以上,而且期限不长、流动性较强,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了解到,2014年和2015年,以万能险、分红险为主的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高速发展,通过收益高、期限短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成为中小险企扩张规模的主要利器。这类产品一方面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保费增长,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具有高水平的投资能力。
记者对银保渠道销售的短期保险理财产品了解发现,大部分银行已经下架了代销的短期保险理财产品,目前以5年左右的保险理财产品为主。不过,在部分互联网销售平台如京东保险、中民保险网上,仍有1年期保险理财产品销售。
在收益方面,与银保渠道等线下销售相比,网络平台销售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更高。以万能险为例,网络渠道销售的预期年化结算收益多在5%至7.5%之间,有的高达8.5%。银保渠道的预期收益比较低,大部分在4%~5.5%之间。
低息环境下市民购买要谨慎
“保险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但是保险公司发布这类高流动性高收益的产品存在一定风险,要想保持高收益肯定要投资一些高风险的标的,比如投入股市之中。而且发售这类产品的大多为中小型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相对较弱,一旦发生挤兑,投资者的资金将面临较大风险。
保险理财产品的风险要大于银行理财,投资者在购买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东北证券(000686,股吧)香港中路营业部投资顾问陈经理告诉记者。
自2014年末开始,以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前海人寿为代表的中小型保险公司通过万能险热销实现公司规模迅速壮大。然而,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虽然推动了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却潜藏着保险公司资产错配风险。
不仅如此,在银保渠道或互联网渠道,个别中小公司销售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投资于中长期资产博取高收益,实际存续期限只有1或2年,存在“短钱长投”风险隐患。
实现预期的收益,致使这类险企的投资比较激进,其中期限的错配以及对高收益的过度追求容易引发风险。不过近期保监会紧急叫停“一年期以内中短期保险理财产品”,很多保险机构及银行的这类产品随之下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3月21日起,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应立即停售,1年至3年的产品在3年内按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50%以内。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保险人士表示,这对以理财型产品为主的中小险企将带来冲击,短期产品的停售以及业务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使此类险企保费规模收缩,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再度上演去年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的现象。(来源:和讯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