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中有两个问题最难预测,一个是你投资的公司会不会一直给你带来高回报;还有就是要为你的孩子积累多少教育基金,以让这个小子能在自己进入这个复杂的社会的时候不会挨饿。这好比预测一个投资人什么时候亡故。因为从大体上来说,我们都会死,而且超不过100岁—说实话,真不知道,活到100岁以后,就像《百年孤独》里的老祖母,所有的朋友、同事、恋人都死掉了,那样活着会不会是一种快乐—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费用的差距在很多时候会超出你的想象。你的孩子可能是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按照你的预料上了不错的大学;也可能他是个脑子里充满怪想法的天才,比如说行为艺术家,这在普通高校根本无法培养;也许他需要出国深造;也许他什么都不想干,从小立志做一个出色的“啃老族”。不管怎么说似乎预测小孩的成长情况比判断一个行业的成长或者一个上市公司是不是骗子还难搞掂。从这个角度讲,投资小孩的教育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作为家长,明智的决策就是为儿童教育基金多攒点钱,以平抑儿童教育的“投资风险”,即使在儿童教育中用不到的钱也可以留在个人养老或者以后的消费投资中。
为教育基金设定一个通胀率
为子女准备大学教育基金开始的时间也不用太早,也许还没有小孩的公司人更应该用钱去投资风险和收益更高的产品。如果宝宝已经开始“呀呀”叫着麻烦你,那么为他设的大学教育基金就可以成立了。假设你的宝宝计划在18岁能上大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影响人们消费的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通货膨胀率。通胀率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能显示多大作用,可以从一般人的工资收入看一下,北京人1991年年均工资是2877元,而在18年后的2009年人均年工资已经上涨到48444元多,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显示了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意味着通胀率,这个通胀增长率大概在17.5%左右。
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再有这么高速的增长了,不过即使通货膨胀率定的低一点,定在5%,那么在18年后,大学学费也要上涨2.4倍。
教育费用总是在上涨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这个行业—在很多国家,这是个行业—的收费增长率都要高于普遍的通货膨胀率,比如在美国,1995年到2005年的高等教育平均收费增长幅度在10%左右,而同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5%,这也就是说在美国的那十年间,即使什么都没有涨价,一个学生也要比大他十岁的哥哥多付出60%的费用。众多留学生都非常向往的英国在2009年高等教育学费只上升了5%就有很多人叫苦不迭,而实际上这种涨幅已经算是善良的了。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的长期上涨幅度都很难用数字来统计,因为这种幅度横跨了收费和不收费的界限,它基本是一个无穷数。
你听过一个关于熊的笑话么?两个年轻人在丛林里散步,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们碰到了熊怎么办?”另一个说:“没关系我穿了跑鞋。”“你穿了跑鞋就能跑过熊么?”“我只要跑过你就可以了。”
笑话并不可笑,不过关于教育费用上升的原因基本和遇险碰到熊的道理差不多,家长都会想,只要赢其他孩子一点就可以,但如果大家往往都这么想,教育费用就会大幅度上涨。而且只要人类的科技创新不停止,这也许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给中国高等教育收费一个更高的成长速度,比如说15%,那么再过18年,中国的本土大学收费可能早就超过欧洲的大学收费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孩子若碰巧是个神童,真不是坏事。你明白我的意思么,如果一个孩子过早拥有过多的知识,可以提前接受高等教育了,而父母还没有为他攒齐上大学的钱,这和没攒好钱就提前退休不一样,因为教育费用的上涨速度要远远超过通货膨胀,如果碰到神童提前上大学的事,家长去借钱为孩子填补上上大学的费用,其实这就是用低利率—借贷利率—抵消了教育费用的更高的增长率。当然这种情况是要家长们能借到钱,并且得到了合适的利率的情况下才能成立。
为孩子攒齐高等教育基金的三个步骤
怎么来攒到这些钱呢?一个笨办法就是,每月固定存一笔现金到孩子的高等教育户头上,存入现金的数额就是这个公司人希望孩子受到那个档次的高等教育费用的现在价格,再除以18年所包含的216个月。比如说,一个公司人期望为他的孩子攒高等教育基金,这个目标是10万,那么每个月强制储蓄的数额就应该是463元钱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人存入的钱会享受到存款的复利效应,而你的目标也在增长。比如说,一年后你希望孩子上的大学收费已经到了11万,那么你每个月强制储蓄的现金也要随之达到510元。这种储蓄,在多年之后就会成为孩子高等教育基金的基础。这种强制储蓄也可以通过保险的形式来实现,虽然保险并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数额调整,但是它可以保证“强制”。
当然这还不算完,因为我们的利率常会出现负利率情况。所以,有必要每年对你的教育基金进行一番调整。如果你发现某一年的教育基金投入比目标少了一些,你可以再投入这个差额,如果可以的话,这个差额的投入可以是风险大一点的投资品种,比如股票基金的定投。
除此之外,找个管用的宗教,信它,祈祷吧,但愿你的孩子能用得上你的教育基金,而且你的教育基金也正好能让他用。